深空探测学报 / 《深空探测学报》2014年第2期 2014 1 2 太阳系探测的发展趋势与科学问题分析 //article/id/201402001 分析了太阳系探测的发展趋势,认为从月球到火星是未来太阳系探测的主线,太阳系探测将从普查性 探测向重点天体探测转变,从技术实现为主向科学牵引转变,国际合作成为太阳系探测的必然趋势。归纳了太阳 系探测的关键科学问题,认为太阳系与行星系统的起源和演化是探测的终极科学目标,寻找地外生命和宜居环境 是探测的主要驱动力,预防太阳活动和小天体撞击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是探测的现实意义。在探月工程取得进展 之后,中国应以月球和火星探测为主线,以火星探测为切入点,有序开展火星、小行星、太阳、金星、木星系统等太阳 系探测任务,牵引航天技术进步,推动行星科学发展。 1 2 83 92 郑永春, 欧阳自远 小天体附近的轨道动力学研究综述 //article/id/201402002 小天体附近的轨道动力学是现代天体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深刻的数 学内涵;随着一系列小行星实地探测任务的深入开展,理解小天体附近的轨道运动规律也成为航天领域所面对的 众多挑战之一。回顾了小天体研究和探测的历程,分析了小天体附近轨道动力学问题的基本特点和科学价值;详 细介绍了航天动力学、行星学和非线性科学三个学科领域对该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进展,并列举了各领域中相关的 热点问题;基于对上述研究现状的分析,尝试展望了该研究方向未来的发展趋势。 1 2 93 104 于洋, 宝音贺西 “嫦娥3号”月球软着陆工程中的关键技术 //article/id/201402003 2013年12月14日,“嫦娥3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北纬44.12°、西经19.51°的虹湾着陆区, 巡视器与着陆器成功分离、转移并完成互拍,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与巡视勘察,使中国成为继 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在简述“嫦娥3号”月球软着陆工程研制历程的基础上,分 析总结了工程研制中突破的主要关键技术。 1 2 105 109 吴伟仁, 于登云 “火星科学实验室”巡航段导航、制导与控制 //article/id/201402004 介绍了美国最近实施的火星着陆任务———“火星科学实验室”在巡航段的姿轨控制和导航系统、巡航 轨道控制的约束条件、控制策略设计和执行过程,并对巡航段导航、制导与控制相关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于 我国即将展开的自主火星探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得到的启示包括: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制定详尽的轨道控 制策略,对非引力作用进行精确建模并标定,细化各种故障预案,选择合适的运载火箭入轨瞄准点,并增加海外测 控站。 1 2 110 116 侯建文, 周杰 一种火星大气密度三维解析模型 //article/id/201402005 根据火星大气数据库,建立了以高度和经纬度为输入的火星三维解析大气密度模型;在竖直方向上, 采用分层指数模型;在水平方向上,将指数模型中的参考密度和参考高度视为经纬度的多项式函数,并通过最小二 乘曲面拟合得到了多项式系数。相比传统的指数模型,三维指数模型不仅反映了火星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变化规 律,而且能够体现出大气密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与大气数据库相比,三维密度模型具有解析形式,计算速度 快,仿真过程中只需存储简单的多项式系数即可实现密度的实时计算和调用,适用于地面实时仿真。 1 2 117 122 秦同, 王硕, 高艾, 朱圣英, 崔平远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自动检测火星表面陨石坑 //article/id/201402006 为了克服利用影像识别陨石坑的诸多限制因素,利用“火星全球勘探者”(MGS)火星激光高度计 (MOLA)得到的火星三维DEM数据,转换获得地形曲率,然后利用设定阈值将曲率图转换为二值图像,结合图像 分割floodin算法可以得到待检测陨石坑,最后利用Hough变换可以检测出陨石坑。其成功率达到73.4%,可以有 效地从DEM中识别陨石坑。利用DEM识别陨石坑的方法可以识别更多新的陨石坑,为现存的陨石坑目录提供 新的数据信息。 1 2 123 127 张腾宇, 金双根, 崔祜涛 基于约束预测控制的火星大气进入轨迹跟踪 //article/id/201402007 针对火星着陆任务大气进入段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约束预测控制的跟踪策略。综 合考虑大气进入段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状态初值的不确定性、控制量限幅约束以及参数摄动,设计了基于线性化 阶跃响应预测模型、反馈校正和含约束滚动优化的约束预测控制器,并通过数学仿真对该方法进行了数值验证,结 果表明:约束预测控制较PID对参考指令跟踪精度更高,开伞点误差圆半径远小于PID方法;能得到控制量限幅约 束条件下平稳的控制曲线。 1 2 128 133 吴超, 赵振华, 杨俊, 李世华, 郭雷 小天体着陆动力学参数不确定性影响分析 //article/id/201402008 针对小天体不规则程度高、引力场复杂,且物理参数存在较高不确定性的问题,基于小天体着陆动力 学方程线性化近似解析解,对各动力学参数不确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考虑动力学方程线性化带来的误差,引 入线性化误差补偿校正方法,建立了探测器轨迹对动力学参数不确定性的敏感度方程。以小行星Eros433为例, 重点分析了目标小天体质量、自转角速度、引力势函数系数,以及探测器初始状态、推力加速度等动力学参数不确 定性对探测器着陆轨迹的影响。数学仿真分析表明,针对本文选取的目标小天体,推力加速度扰动为主要影响因 素,探测器初始状态的不确定性为次要影响因素,其他参数扰动的影响较小。 1 2 134 139 袁旭, 朱圣英, 乔栋, 崔平远 基于序列影像的小天体三维形状重建方法研究 //article/id/201402009 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列影像的小天体三维形状重建方法。利用小天体序列影像间的内在几何约束关 系,在无精确位置、姿态数据的条件下,基于稀疏光束法平差求解小天体序列影像的相对位置、姿态。综合利用核 线几何约束、半全局匹配、多视最小二乘匹配等策略进行小天体序列影像的密集匹配,重建小天体三维形状信息。 由于小天体序列影像尺度变化大、纹理贫乏,导致影像匹配的误匹配率较高,在匹配过程中采用随机KD树搜索策 略与拟合透视变换模型的RANSAC算法剔除粗差。利用“黎明号”探测器的绕飞段实测影像,对灶神星(VESTA) 的三维形状重建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1 2 140 145 蓝朝桢, 耿迅, 徐青, 崔平远 深空网干涉测量技术在“嫦娥3号”任务中应用分析 //article/id/201402010 针对中国深空网DOR/ΔDOR测量技术在“嫦娥3号”测控任务中的首次应用情况,论述了深空网干涉 测量系统采用的稀疏交替射电源标校技术。在地月转移、环月段开展了多次观测,所获得的时延、时延率观测量结 果直接应用于“嫦娥3号”的轨道确定。通过与事后精密轨道比对分析,深空网干涉测量技术的时延观测量精度优 于1ns,对应于约90nrad的角位置精度;时延率精度优于1ps/s,相当于亚mm/s量级测速(差)精度,中国深空网 干涉测量技术有力支撑了“嫦娥3号”的测定轨任务。 1 2 146 149 唐歌实, 韩松涛, 陈略, 曹建峰, 任天鹏, 王美 深空探测返回舱着陆冲击动力学分析 //article/id/201402011 为分析深空探测返回舱着陆冲击动力学问题,首先建立包括返回舱及着陆土壤在内的全柔体着陆冲 击动力学分析模型,并利用“神舟号”载人飞船着陆冲击试验数据对土壤模型进行修正;然后利用非线性动力分析 软件LS-DYNA对深空探测返回舱着陆冲击过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典型着陆工况计算,得到了返回舱着陆过程 中姿态变化、应力分布、关键点加速度响应曲线及冲击能量分配等。仿真结果可为深空探测返回舱结构优化设计、 着陆姿态选择及地面试验等研究提供参考。 1 2 150 155 张大鹏, 雷勇军 一种火星多模式组合探测任务设想 //article/id/201402012 针对火星探测科学发现及任务创新需求,探索更先进的探测模式,提出了一种火星多模式组合探测任 务设想。该任务设想的特点在于结合了轨道环绕、表面着陆、多点穿透和浮空探测,获取立体多层多源信息,一次 任务实现深度科学探测。对火星开展多模式组合探测,不仅会开拓更加具有优势的火星探测新方式,发展新的探 测能力和技术,也会加深对火星的全面了解,提高探测活动的综合效果。多模式探测设想不仅适用于火星,对金 星、土星等地外天体探测也有很好的支撑作用。 1 2 156 160 陈颖, 周璐, 王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