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1期

显示方式:
对教育的敬畏:教育发展所必需的理性认识
王长乐
2003, (1): 3-6.
摘要:
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片面认识使我们对教育的尊重和敬畏感淡薄。造成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一是我们过于注重政治功利和经济功利的教育目标;一是我们还带有浓厚计划经济特色的政策和制度。轻视教育本质规定和客观规律的消极影响是全方位、基础性的,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使教育偏离了培养高尚的人、道德的人、理智的人、智慧的人和发展及创造社会文明的教育方向。因此,尊重教育,敬畏教育,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是教育发展以至民族文化振兴的理性前提。
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
张建卫, 刘玉新, 金盛华
2003, (1): 7-11.
摘要:
为了考察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特点,作者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及卡佛(C.S.Carver)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将横断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对66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四年中,大学生的压力和应对方式总体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大二和大四的压力大于大一和大三;情绪宣泄、停滞放弃和求助宗教三种应对方式年级差异显著。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男女大学生之间总体压力和应对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自我表露的比较研究
李林英
2003, (1): 12-15.
摘要:
目的:考察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大学生自我表露和孤独状况并与普通大学生的资料进行比较;考察来访者对咨询员的自我表露与其他目标人的表露之差异。结果发现:求询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自我表露相比显著地低;求询大学生对咨询员的表露比其他目标人的表露显著地高;求询大学生的孤独感明显地高于普通大学生;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
赵清艳
2003, (1): 16-18.
摘要:
作者以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阐述了心理健康的含义,分析了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理论,及其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进而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提出了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几点建议。
对普通高校大学生艺术团建设的几点思考
贺春华
2003, (1): 19-20.
摘要:
作者就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艺术团及艺术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特别是就课程设置、管理体制、首席艺术指导教师岗位的设置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论大学电影教育
王立群
2003, (1): 21-22.
摘要:
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电影教育观念的改变,同时也丰富了电影教育的手段。本文旨在提高非艺术院校学生视听语言的使用能力,使电影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寻找新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崔宇红
2003, (1): 23-24.
摘要:
文章讨论了图书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中数字化资源的选择和数字化的技术和标准两个方面,并介绍了我馆采用北大方正Apabi来制作数字资源的方案。
对9.11事件后英国布莱尔政府“醒目”外交的一点思考
韩灵
2003, (1): 25-28.
摘要:
9.11事件之后英国外交表现出与美高度一致且行动频繁的特点,显得极为“抢眼”。这一现象,是英国利用现时期已经具备的内在(一定的实力准备)、外在(美国对合作者的主观需要,及英美特殊关系的客观存在)、历史条件(昔日帝国的“余辉”犹存),抓住突至的机遇(9.11事件发生),凭借英美特殊关系,以实现其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大国梦”的外交战略目标的必然表现。“抢眼”的外交活动虽令布莱尔受到世界瞩目,却难以真正帮助英国成为世界领导者,相反有导致英国国际声望下降的危险。
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法律制度设计
王守宽, 金红磊
2003, (1): 29-32.
摘要:
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在我国已成必然趋势,但它的出台仍然面临着法律制度上的障碍。因此如何对我国创业板市场进行合理的法律制度设计显得尤为迫切。作者对我国创业板市场法律制度设计的原则、立法模式及内容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提出了相关建议。
破产目的与免责制度的建立
张艳丽
2003, (1): 33-36.
摘要:
我国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以下简称《破产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的破产法的制定会涉及到很多新问题。随着新破产法草案适用主体范围的扩大,自然人的免责制度是不可缺少的规范内容。为什么建立破产免责制度?借鉴国外破产立法经验,我国在建立免责制度时应注意的问题将是本文的重点。
“合同”概念之辨析与修正
李艳秋
2003, (1): 37-40.
摘要:
《民法通则》对合同概念的界定及对传统的法律行为概念的变造,得出合同不是民事法律行为的结论,这与传统法学理论及我国多数学者所持观念是不一致的。《合同法》对合同概念的界定虽然符合《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界定,但却与自身的其他法律规定相矛盾。应梳理现有法律规定和法学理论,明确合同是包括各种效力状态合同的总概念,而不仅指合法有效合同。
我国现行清洁生产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虞磊珉
2003, (1): 41-44.
摘要:
清洁生产是环境污染预防政策的核心,在我国的推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本文指出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完善我国清洁生产的环境法制建设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推行清洁生产的方式,以及将清洁生产融入现行环境法各项基本制度的具体途径,并建议我国应重视运用经济政策手段进行环境管理。
世界4——技术世界及其结构问题
王伯鲁
2003, (1): 45-48.
摘要:
在简述技术与技术世界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了技术世界与人工自然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实践活动对技术世界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及技术世界的结构,力图确立技术世界的本体论地位。
费恩博格的技术批判理论
曹观法
2003, (1): 49-5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费恩博格的技术哲学理论。费恩博格把非常广泛的理论探讨与具体经验事例结合起来,提出了技术领域的民主化、技术准则、可选择的技术理性等理论,为“反本质主义”的技术哲学和可选择的现代化理论进行了辩护。他的技术批判理论不同于肤浅的技术乐观主义和阴沉的技术悲观主义,是有开创意义的,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入世后我国科技政策法规的调整方向
汪涛
2003, (1): 53-55.
摘要:
科技活动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应主导科技资源的配置,并对研究开发(RD)活动给予支持,其主要工具就是政策、法规和计划等。文章按政策支持方式、支持对象、支持研发活动阶段和政策的目标指向等对政府支持方式加以分类,并结合WTO有关规则和规定,对我国科技政策法规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调整的方向。
从科技发展态势看研究型大学科技工作的组织方向
杨立红
2003, (1): 56-57.
摘要:
作者在本文分析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论述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以及高等院校在我国科技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提出了高校面对科技发展形势组织科技工作的方向。
传播学的发展
徐耀魁
2003, (1): 58-65.
摘要:
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它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播学首先产生在美国,在那里得到了迅速发展,然后传入到欧洲及其他各地。目前,传播学研究形成了两大学派: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二是以欧洲为代表的批判学派。传播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到中国内地。中国内地传播学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引进阶段、受挫阶段、发展阶段。
WTO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时空互动关系初探
王东升
2003, (1): 66-69.
摘要:
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将与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产生深刻的时空互动关系,包括对思想观念、社会风气、人才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才激励机制、人力资源开发用制约因素,对人力资源开发主体、人力资源分布格局,对人才劳动力成本、人才劳动力价格及人才流动等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产生影响。
对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思考
孟燕
2003, (1): 70-72.
摘要:
作者对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状况与世界部分国家的情况进行了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开发人力资源的紧迫形势,提出了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试论领导干部的亲和力
纪新华
2003, (1): 73-75.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和、相互尊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因此,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在与人交往中亲近、和善的优良品德,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增强人际交往中的亲和能力。这不仅是密切干群关系和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重要措施,更是保证社会经济有序运行的润滑剂。
公司价值解析
张志强, 肖淑芳
2003, (1): 76-78.
摘要:
作者认为,相对于其重要性而言,关于公司价值尤其是其定量方面的研究很不充分。作者在总结前人的研究,建立了公司价值的定量描述模型,分析了公司价值增长的类型,说明了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下公司价值的不同,进而解释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规模偏好”和“圈钱偏好”。
企业竞争力的多方位塑造
韩伯棠, 于丽娟
2003, (1): 79-80.
摘要:
本文基于现有企业竞争力理论,多方面考察了企业竞争力的内在机理,指出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应以学习为动力,旋进式自主地塑造多方面能力,以增强竞争力,迎接挑战。
创新制胜——中小企业的竞争战略
彭勇涛
2003, (1): 81-83.
摘要:
中小企业是各国的经济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业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发展壮大是广大中小企业的共同目标。单纯模仿对中小企业来说是条死胡同,而模仿创新非常适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要,是其发展壮大的锐器。
基于分形市场假设下的VaR计算
陈锐刚, 杨国孝
2003, (1): 84-86.
摘要:
作者在资本市场是分形市场的假设下,给出了分数布朗运动的参数估计方法以及这些参数所反映的证券市场的不同特征;在资产价格变化服从分数布朗运动的假设下,得到了资产的VaR值计算方法,定量刻画了不同资产的风险暴露程度。
发展我国住宅二级市场的思考
杨志坚
2003, (1): 87-89.
摘要:
我国住宅二级市场处于起步阶段,政策的出台并没有完全奏效,需要研究更有效的措施刺激二级市场的发展,以促进这个住宅消费市场的发展。作者对发展我国住宅二级市场的现实意义、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从销售措施、租赁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住宅二级市场发展的建议。
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及我国对策
李涛
2003, (1): 90-93.
摘要:
技术性壁垒这种非关税壁垒形式以其正义的外衣、巨大的影响力和借助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忽视的保护手段。中国作为国际贸易组织(WTO)的新成员更应在这方面有所了解,并积极应对。
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马家国, 张顺铃
2003, (1): 94-96.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技术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引擎”作用更是日益显著。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作为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作者探讨了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具体对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