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5卷 第3期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论述逻辑
李涛
2023, 25(3): 1-7.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1169
摘要: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论述以产品异化开端,因为产品异化是感性的经济学事实,而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学界一般认为,从产品异化到劳动异化是由果溯因,异化劳动其余各规定间的过渡是因果推论。根据马克思的辩证感性论,人的感性生命具有二重性,即把自身对象化并在对象中直观自身。马克思把这种特性理解为人的类本质,认为人与自身的二重关系实现为、并且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前两种异化与类的异化并非因果关系,而是异化现象与其本质的关系,并且三者只有联系到人与人的异化才具有现实性。概言之,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论述以辩证感性论为立论根据,按照由异化现象到其本质、由理论思辨到社会现实的逻辑展开。
感性直观的扬弃: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关键环节
包大为, 田重
2023, 25(3): 8-14.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1275
摘要: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将旧唯物主义改造为革命理论的哲学成果,也是马克思扬弃旧哲学的最终哲学样态。在唯物主义历史化的过程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辨识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自然科学的直观和最高的直观构成的二重性的直观的逻辑优先性,全面批判了费尔巴哈感性直观与实践主体之间的矛盾。通过揭示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的真实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不仅深刻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论停留于抽象的人的概念,更是以高级的哲学直观超越了直观范畴,从而建构起生产逻辑有机介入的实践范畴,使得直观本身在历史化了的唯物主义中获得异质性重生。
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
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实证研究综述
张辰, 廖华, 曲建升, 李茹, 滕美萱
2023, 25(3): 15-25.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452
摘要:
评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开展综合评估建模、设计最优减排路径的关键性研究内容,也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鉴于难以通过大规模随机控制实验评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人员通常利用历史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或计量经济学等实证研究方法开展影响评估。基于此,梳理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气候变化对生产活动、消费行为、人力资本与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及气候适应行为研究,凝练影响评估的关键建模技术,并从天气—气候效应、数据尺度、模型设定等方面讨论了研究结论的不确定性。建议未来研究应拓宽气候影响的研究领域和区域,进一步探究气候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强化气候适应的评估研究,着力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获取力度,以深化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正式制度与企业生态创新:一个研究综述
廖中举, 陈杰, 张修凡
2023, 25(3): 26-40.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1988
摘要:
正式制度对企业生态创新的战略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基于对323篇相关文献的系统性梳理,对正式制度的内涵、分类和测量方法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制度理论、资源基础观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探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对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对正式制度与企业生态创新之间的复杂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归纳国家创新体系、融资约束、知识获取等变量的中介作用,以及企业规模、动态能力、吸收能力等变量在两者之间发挥的调节作用,形成该热点领域的研究框架。基于以往相关研究做出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环境分权如何影响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基于城市异质性分析
王军, 郁智文
2023, 25(3): 41-52.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0844
摘要:
环境管理事权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方式如何影响碳排放强度格局?基于2005—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究环境分权对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环境分权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倒U形”特征;(2)中介效应分析显示,环境分权通过阻碍城市环境治理和技术进步从而推高了碳排放强度;(3)环境分权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城市存在明显差异。环境管理事权下放,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均有明显的促增效应,但在西部城市的作用效果最强;环境分权显著提高了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但在特大城市的作用不明显;环境分权使得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升高,但此影响效应在非资源型城市不显著。据此,为实现环境分权在降低碳强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尽快完善中央—地方多级政府的联合管理策略,推动城市环境治理和技术进步,并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环境事权划分。
新型灵活性资源市场机制研究——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
田君豪, 张鸿宇, 王宇
2023, 25(3): 53-60.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343
摘要:
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完成“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能够平抑新能源波动性的灵活性资源将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目前中国电力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缺少适应新型灵活性资源参与交易的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概述包括需求响应和虚拟电厂在内的新型灵活性资源的特征、分类和目前的发展规模,并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电力市场为例,从参与主体范围、市场准入门槛、定价机制、提供服务类型和结算方式等方面,对需求响应和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完善中国新型灵活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机制的机遇与挑战。分析表明,中国应在相关标准和规范中明确新型灵活性资源市场主体地位;根据灵活性资源参与市场的成熟程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调整市场准入门槛;推动市场竞价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出清模型,从而充分发挥市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新型灵活性资源参与电力市场,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民法典论坛
论商事组织权利扩张的内在逻辑及其外在边界
龙泓任
2023, 25(3): 61-70.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878
摘要:
商事组织的权利扩张有别于自然人的权利扩张,呈现出不同的权利扩张内容和方向。为此需要构建商事权利逻辑体系来判定商事组织权利扩张的法律效力。商事组织权利扩张的逻辑在于其对营利性的追求、对交易自由的促进、对组织及交易安定性的维护,同时商事组织权利扩张也受到公共目的、公共效率、公共安全的限制。只有尊重商事组织权利扩张的逻辑,才能够更好地规范商事组织的行为,促进商事交易发展。
特别纳税二次调整的基本理念与规则设计
张旭
2023, 25(3): 71-80.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930
摘要:
特别纳税二次调整规则的法律属性应定位为拟制性规范,其核心价值在于税权扩张下的反避税效用。具体可以分为事前对激进型转让定价安排的威慑阻吓效用、事中对已认定避税行为的超额利润转回效用、事后对未转回资金实施征税的惩罚效用。中国如果选择设置二次调整规则来打击跨国企业转让定价避税行为,那么在规则制定之时就应转入“如何约束纳税调整权”的思考维度,通过整体控制和细节约束对二次调整规则加以设计,真正有效且有度地发挥其反避税效用。整体控制涉及规则制定应获法律授权、应依附于初次调整、应确保拟制交易仅适用于反避税规制;细节约束包括合理确定拟制交易的具体形式、应设置利润转回的替代程序、尽量完善配套的辅助流程。
法学理论研究
论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危险性质
李金明
2023, 25(3): 81-92.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3064
摘要:
对不法侵害性质的误解是司法实务对防卫标准掌握过严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当防卫制度在法律救济体系中属于事中私力救济,其功能是及时制止不法侵害。不法侵害应指确定的、紧迫的危险行为,而不包括实害行为。实害行为理论在实践上误导司法机关对防卫案件的认定标准,在理论上违反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宗旨,对司法实务和理论发展均存在消极影响,应予纠正。不法侵害的危险存在程度上的不同,从预备最后阶段的危险、实行阶段的危险、既遂以后的危险到接近实害结果的危险,呈现逐级升高的趋势;与之相适应,防卫所需的力度也应随着侵害危险的逐级提升而增强。
论保护公共利益的正当防卫——以污染环境罪为视阈
龙天鸣
2023, 25(3): 93-106.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067
摘要:
《刑法》第20条将公共利益作为正当防卫的保护对象,这是一个与德日刑法有别的中国特色命题。环境犯罪是侵害公共利益的犯罪,环境群体性事件应存在正当防卫的评价空间。以污染环境罪为例,在防卫起因上,违反国家规定侵害环境法益是正当防卫发动的前提。在防卫时间上,必须以行为人故意着手构成行为犯为防卫基准,且以污染的持续计划与公权力调停的缺位来作为不法侵害的持续性特征。在防卫对象上,防卫对象可以是实施污染的自然人或被利用之物,而单位是否为防卫对象并非真问题。在防卫限度上,只能以损害不法侵害人自由权、名誉权、财产权为代价,由此造成额外损害的属于防卫过当;若以损害不法侵害人生命权、健康权为目标,则属于防卫外的加害,防卫者应被另行定罪。
金融素养的理论疏解与制度因应
刘乃梁
2023, 25(3): 107-116.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3135
摘要:
以提升金融素养为目标的主体赋能发轫于校园金融知识的普及倡导,成熟于后危机时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制度省思之中。围绕金融市场消费主体行为偏差的行为经济学结论,国际社会逐渐提升金融素养的政策定位,在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多维度统筹资源,回应主体责任提升下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完善。面对多元化与复合性的主体智识命题,金融素养实践受制于理论上的有效性质疑与实践中的高成本困境,制度预期与现实效果的不匹配反而引发私权秩序过度介入的诟病。从问题处置与风险应对出发,金融素养实践应在法治化视阈下强化政府对金融教育国家战略的主导地位,拓宽优先领域金融监管嵌入的政策通道。着眼制度发展的“预防性”特征,金融素养实践应以受教育权为核心,营造负有激励性的、共治性的金融生态环境。
经济与管理
顾客感知价值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自我—人工智能联结的中介作用
吴水龙, 宋书琦, 袁永娜, 胡泽坤
2023, 25(3): 117-128.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3329
摘要:
人工智能应用于产品交互设计,改变了人与产品之间传统的交互方式,消费者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会不断构建、强化、表达自我,此过程存在复杂的作用机制并会对消费者的产品感知和评价产生影响。从用户角度出发,运用实验法探究了顾客对人工智能(AI)产品的感知价值(功能价值、享乐价值、社会价值)对顾客满意度产生的正向影响,同时验证了自我—人工智能联结在此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此外,验证了AI产品是否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会影响自我—人工智能联结的程度。具体而言,提供个性化服务会对自我—人工智能联结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感知价值与个性化服务的交互作用会对自我—人工智能联结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融资难与贵的迷宫十字路口:银企联盟的成效
马新啸, 汤泰劼, 仲崇阳
2023, 25(3): 129-147.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6756
摘要:
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如何更好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构成微观经济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使用大样本实证回归的定量方法,研究企业与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对其融资约束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企业与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可以缓解其融资约束程度,并且这种效果在民营产权、非集团控制、市场化程度较低以及货币政策紧缩时期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银企联盟通过降低企业的“融资难”状况来缓解融资约束,经银企联盟有效缓解融资约束的企业市场价值和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同时,企业与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后存在更严重的“融资贵”状况,其需要以支付更高的贷款融资成本为对价,换取银企联盟成立后及时、稳定的信贷资金供给,即企业通过组建银企联盟来在“融资难”与“融资贵”的迷宫十字路口中权衡以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竞争激励下城市供地策略互动与压力响应
付扬军, 曲卫东
2023, 25(3): 148-159.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2364
摘要:
从地方政府间竞争激励视角出发,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剖析了城市策略性供地的空间互动效应及压力响应。研究发现:同省份地级市之间供地策略存在显著的空间互动特征,且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理位置邻近的地级市之间空间互动效应更强。分用途来看,相比于高价出让住宅用地获取更高土地溢价的土地财政行为动机,地方政府基于工业用地进行招商引资的行为动机所引发的相互模仿、跟随的空间互动效应更强。进一步讨论表明,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增长压力和晋升压力等压力对不同用途供地策略空间互动特征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更倾向于模仿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供地策略,且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之间的供地策略空间互动效应明显更强。
RCEP降低跨境货物通关时间的影响
詹金良
2023, 25(3): 160-171.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3972
摘要:
随着关税水平的降幅空间式微,贸易便利化将在降低贸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各成员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根据RCEP协定,将货物通关时间作为衡量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指标,基于GTAP模型对跨境货物通关时间成本进行量化研究,通过调整模型的进口需求使其能够反映代理商自国外进口商品或购买国内商品的选择,模拟RCEP成员国降低货物通关时间的相关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低跨境货物通关时间将使得中国农产品出口量增长16.33%,而消减关税和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方式分别只能带来1.41%和1.46%的增长量;除农业部门之外,降低跨境货物通关时间还将促进中国纺织服装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出口;对车辆及运输设备的进口来说,降低跨境货物通关时间将使得进口量大幅增长,比仅降低关税高出七倍;跨境货物通关时间的降低对RCEP缔约方的影响呈差异化特征。总之,降低跨境货物通关时间对提高RECP缔约方福利水平、扩大进出口、促进劳动力就业、提高资本净回报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各方应以降低跨境货物通关时间为着力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高等教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九个坚持”重要论述阐释
邢梓琳, 李志明
2023, 25(3): 172-178.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319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围绕新时代怎样推进教育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归纳起来,集中体现在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九个方面的“坚持”。这九个方面的“坚持”意涵深刻,分别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又相辅相成,既明确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必须举什么旗、育什么人、走什么路,又指明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入点,还回答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应肩负什么使命、夯实什么基础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指针。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宪法叙事:规范阐释与实现路径
范佳洋
2023, 25(3): 179-188.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1609
摘要: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自身逻辑与外部环境影响其发展模式和路径,高等教育与国家的精神关联体现为个体与共同体的精神互动。基于宪法视角,阐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宪法内蕴、实质价值和规范结构,确立高等教育系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阐明高等教育“基本权利——国家义务”的动态调适机制。通过宪法成因剖析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难题,从高等教育实质精神的制度融合、高等教育公平需求的制度回应、高等教育bob真人app下载的制度保障三方面,提出构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的实践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