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传春. 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质疑、争鸣与科学认识[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5(11): 85-90+92.
[2] 贺来. 马克思哲学的“类”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 哲学研究, 2016(8): 3-9+128.
[3] 邵发军.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 社会主义研究, 2017(4): 1-8.
[4] 刘同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 中国社会科学, 2018(7): 4-21+204.
[5] 李包庚. 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 中国社会科学, 2020(4): 4-26+204.
[6] 张雷声.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12): 29-37+161.
[7] 孙来斌.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关系[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9(12): 35-44+149.
[8] 谢俊.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及建构实践[J]. 哲学研究, 2019(2): 3-8.
[9] 蔡高强, 焦园博. “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国际法价值理性的增进[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4): 162-170.
[10] 张立文.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 33(3): 2-8.
[11] 乔茂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理论渊源与当代价值[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0(5): 143-148+180.doi:10.3969/j.issn.1003-3947.2020.05.015
[12] 曹泳鑫. 世界历史、中国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9): 89-96+160.
[13] 田鹏颖. 历史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1): 119-127+160.
[14] 丁晔.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4): 27-34.
[1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6] 黑格尔. 黑格尔历史哲学[M]. 潘高峰, 译.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 23.
[17] 张奎良.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实践格局[J]. 学习与探索, 1991(2): 13-22.
[18] 李爱敏.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2): 96-102.
[19] 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3.
[20]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16.
[21] 曹绿. 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3): 39-45.
[22] 叶险明. 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建构[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298.
[2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85.
[24] 刘建飞.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两制国家关系[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9(2): 148-156.
[2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382−383.
[2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272.
[2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41.
[28]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