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松.登科记考(卷二)[M].
[2]  关于杂文为何,历来有不同观点。根据尚定的考证,永隆二年诏中的杂文是广义的诗赋,与同 时出现的“文章”“、文词”等概念内涵大致相同。(尚定《论武则天时代的“诗赋取士”》《中国社 会科学》1996年第6期).
[3]  《论语·泰伯》[M].
[4]  关于诗歌繁荣与诗赋取士孰为因果的问题,有很多人讨论过。但更有说服力的观点是诗歌繁荣导致了诗赋取士。当然,诗赋取士之后,反过来又促进了诗歌的进一步繁荣发展。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有很多的文章讨论了这个问题,最后大家倾向于同意诗歌繁荣导致诗赋取士的观点.
[5]  李山.中国文化史课[M].
[6]  岑仲勉.隋唐史[M].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8页.
[7]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1页.
[8]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1页.
[9]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4月版,第3页.
[10]  管士光.唐人大有胡气[M].农村读物出版社,1992版,第39页.
[11]  封氏闻见记(卷三)[M].
[12]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81页.
[13]  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下[M].
[14]  尚定.论武则天时代的“诗赋取士”[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15]  新唐书·选举上[M].
[16]  文献通考(卷三十一)[M].选举考四.
[17]  余秋雨.十万进士[J].收获,1994年第4期.
[18]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160页.
[19]  尚书·舜典[M].
[20]  礼记·乐记[M].
[21]  毛诗序[M].
[22]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160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