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J].2001(2).
[2] 周友军.社会安全义务理论及其借鉴[A].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34)[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 陈现杰.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精髓诠释(下)[A].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C].2004(4),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4] 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请求权基础理论体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5] 林美惠.侵权行为法上交易安全义务之研究[D].台湾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6]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 王泽鉴.债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8] 王泽鉴.债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9]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 周友军.社会安全义务理论及其借鉴[A].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34)[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1]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2] 杨垠红.从英美法的作为义务谈我国安全保障义务之完善[A].载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
[13]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 周友军.社会安全义务理论及其借鉴[A].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34)[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5] 陈聪富.侵权归责原则与损害赔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 王泽鉴.债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