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适. 胡适全集(第4卷)[M]. 季羡林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11]梁吉生, 杨珣. 爱国的教育家张伯苓[J]. 南开学报. 1981(1):39.
[3] 高平叔. 蔡元培哲学论著[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5.
[4] 周洪宇. 陶行知研究在海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5]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 陶行知全集(第5 卷)[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6] 吴俊升. 教育与文化论文选集[M].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2.
[7] 蒋梦麟. 西潮·新潮[M]. 长沙:岳麓书社, 2000.
[8] 约翰·杜威.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 姜文闵, 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9] 约翰·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 赵祥麟, 任钟印, 吴志宏, 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0] 胡适. 胡适全集(第1卷)[M]. 季羡林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11] 曲士培. 蒋梦麟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12] 胡适. 胡适全集(第20 卷)[M]. 季羡林主编.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13]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陶行知全集(第3 卷)[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14]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陈鹤琴全集(第4 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
[15]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陶行知全集(第2 卷)[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16] 崔国良. 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17] 格里德.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M]. 鲁奇, 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18] 姜义华. 胡适学术文集·哲学与文化[M]. 北京:中华书局, 2001.
[19]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陶行知全集(第1 卷)[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20] 吉尔伯特·罗兹曼. 中国的现代化[M].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课题组,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胡适的日记下册[G]. 香港:中华书局, 198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