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A]. 吕叔湘文集(第二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0: 537-538.
[2] 申小龙. 汉语动词的分类角度[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6(1):66-78.
[3] 陈建民. 现代汉语句型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57-60.
[4] Jesperso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M]. London: George Allen&Unwin ,1924.
[5] 陈平. 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 中国语文,1994(3):161-165.
[6] 沈家煊. 不对称与标记论[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215.
[7] 任鹰. 现代汉语非受事宾语句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15-26.
[8] 李敏. 现代汉语主宾可互易句的考察[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4):50-58.
[9] 张敏.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10]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85:112-128.
[11] 马庆株. 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A]. 汉语动词与动词性结构·一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33.
[12] 郭昭军. 汉语情态问题研究[D]. 天津: 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13] 李临定. 现代汉语句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275-276.
[14] Teng Shou-hsin. Modefic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existential sentence[M]. In R.L.Cheng,et.eds, 1977:197-210.
[15] 李宇明. 存现结构的主宾互易现象研究[J]. 语言研究,1987(13):1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