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子敏. 几条关于朱蒙记事史料的研究[J]. 博物馆研究, 2002(2).
[2] 朴灿奎. 《三国志·高句丽传》研究[J].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3] 耿铁华. 王莽征高丽兵伐胡史料与高句丽王系[J]. 北方文物, 2005(2).
[4] 李大龙.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史料价值辨析[J]. 东北史地, 2008(2).
[朝]孙英钟. 高句丽建国年代的再探讨[J]. 文一介,译. 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 1991(1).
[6] 姜维公. 从《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看金富轼对海东三国系年的安排[C]. 高句丽史新研究.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6.
[7] 刘子敏. 谈谈金富轼对王莽记事的篡改[J]. 北方文物, 2007(1).
[韩]精神文化研究院译注. 三国史记[M].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 1998.
[9] 刘子敏, 苗威. 《三国史记》详注及研究.“东北工程”结项项目.
[10] 金富轼. 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3: 335.
[11] 一然. 三国遗事[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3: 30.
[12] 高丽图经(卷8:《人物》金富轼)[M]. [韩]亚细亚文化社, 1972:45.
[13] 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百济传)[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5328.
[14] 新唐书(卷200: 东夷传·百济传)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6198.
[15] 文献通考(卷326)[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256.
[16] 金宪淑. 百济掠有辽西记事初探[J]. 延边大学学报, 2000(2).
[韩]文定昌.百济史[M]. 汉城柏文堂, 1975.
[18] 刘永智. 百济略有辽西辨[J]. 学术研究丛刊, 1983(4).
[19] 刘子敏. 驳“百济掠有辽西记事初探”[J]. 延边大学学报, 2001(3).
[20] 资治通鉴(卷181:大业八年二月条)[M]. 北京:中华书局, 1956: 5661.
[21]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始建国四年条)[M].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4066.
[22] 刘恋. 访高句丽早期遗址五女山城[J]. 朝鲜史通讯, 1981(3).
[23] 刘子敏. 朱蒙之死新探[J]. 北方文物, 2002(4). [24] 李大龙. 关于高句丽侯驺的几个问题[J]. 学习与探索, 2004(5).
[24] 朝鲜全史(第三卷汉译本)[M].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8: 63.
[25] 苗威. 从金富轼的高句丽观看高句丽政权的性质及其历史归属[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4).
[26] 徐中舒. 左传(鲁昭公九年条)[M] . 北京:中华书局, 1963: 274.
[27] 蒙文通. 周秦少数民族研究[M].龙门联合书店, 1958.
[28] 罗继祖. 辰国三韩考[J]. 北方文物, 1995(1).
[29] 刘子敏.关于古“辰国”与“三韩”的探讨[J]. 社会科学战线, 2003(3).
[30] 三国志(卷30:《东夷传》注引叶魏略曳)[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850.
[31] 史记(卷115:《朝鲜列传》)[M]. 北京:中华书局, 1959: 2985.
[32] 苗威. 古朝鲜研究[M]. 香港亚洲出版社, 2006.
[33] 续资治通鉴(卷16:淳化四年正月条)[M]. 北京:中华书局, 1957: 3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