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笑侠. 法学的本相——兼论法科教育转型[J]. 中外法学,2008(3).
[10] 约翰·奥斯丁. 法理学的范围[M]. 刘星,译.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208.
[5] 许小亮. 法实证主义方法论特质[J]. 中外法学,2008(3).
[4]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 法律、立法与自由(第2、3 卷)[M]. 邓正来,等,译.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34.
[6] 霍尔斯特·海因里希·雅科布斯. 十九世纪的德国民法科学与立法[M]. 王娜,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12,5-12.
[6] 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M]. 强世功,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6:33.
[7] 季卫东. 法治秩序的建构[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00.
[8] 休谟. 人性论:下册[M]. 关文运,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09-510.
[9] 凯尔森. 纯粹法学[M]. 刘燕谷,译. 北京:中国文化服务社,1943:18-19.
[13] 罗尔夫·克尼佩尔. 法律与历史——论德国民法典的形成与变迁[M].朱岩,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1-42,248.
[15] 苏永钦. 走入新世纪三私法自治[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50,4-5.
[12] 西美尔. 货币哲学[M]. 陈戎女,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06-208.
[13] 张世鹏. 什么是全球化?[J]. 欧洲,2000(1).
[20] 何柏生. 理性的数学化与法律的理性化[J].中外法学,2005(4).
[15] M.kline.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M]. 张祖贵,译.九章出版社,1995:54-55.
[16] 马克思·韦伯. 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 张乃根,译.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62-63.[22] 黄金荣. 法的形式理性论[J]. 比较法研究,2000(3).
[17] 拉伦茨. 法学方法论[M]. 陈爱娥,译.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85:356.
[18] 贡塔·托依布纳. 法律:一个自创生系统[M]. 张骐,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15.
[19] 艾伦·沃森. 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M]. 李静冰,姚新华,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