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钟坚.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3 (5):46-52.
[2] 杨建文,胡晓鹏. 综合配套改革:基于沪津深的比较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2007 (3):3-12.
[3] 李政. 沪津深综合配套改革的比较与合作[J]. 浦东开发,2007 (1):34-36.
[4] 祝尔娟,臧学英. 中国“三大增长极”发展之比较[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 (1):38-44.
[5] 中共浦东新区党校课题组.浦东新区与重庆、成都综合配套改革的比较[J].成都行政学院,2008,58 (4):25-27. [6] 何洁. 国内三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12-10)[2009-11-26]. http://news.wuhan.soufun.com.
[6] 朱有志,童中贤,周海燕.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及其路径选择.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7,25(6):12-16.
[7] 刘晓鹰,王亚清. 基于“椭圆城市群”的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 18(2):6-11.
[8] 李春洋. 区域空间增长结构:从双核主导到双圈联动——论双改革试验区背景下的大武汉经济区战略[J].学习与实践,2008(4):55-60.
[9] 林震岩. 多变量分析SPSS的操作与应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45-374.
[10] 陈修颖,叶华. 牵引空间战略与中国的产业结构重组[J]. 中国软科学,2006(11):126-13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