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中舒. 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C]//徐中舒. 历史论文选辑(下册). 北京:中华书局,1998.
[2] 饶恒久. 先秦时期历史档案的口述者——瞽蒙职守与《国语》、《左传》的讲诵增饰[J].社科科学战线,2006(6):134-138.
[3] 张鹤. 国语研究[D].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4] 李宝通. “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新解[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6):63-67.
[5] 陈桐生. 《国语》的性质和文学价值[J]. 文学遗产,2007(4):4-13.
[6] 吴澍时,钱律进. 《国语》和《左传》中“君子曰”之比较[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5):72-75.
[7] 雷戈. 《国语》是史家——先秦史研究之三[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03-106.
[8] 夏经林. 论《国语》的编纂[J]. 中国史研究,2005(4):17-26.
[9] 程水金. 从鉴古思潮看《国语》之编纂目的及其叙述方式——兼论《国语》与《左传》之关系[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8(4):473-478.
[10] 张居三. 《国语》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1] 黄丽丽. 《国语》的性质与价值——由出土文献引起的思考[J].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43-48.
[12] 王寒冬. 略论《国语》体例对后世史书的影响[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86-187.
[13] 李佳. 试论《国语》的篇章结构及其笔法特征[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71-78.
[14] 俞正慧. 语:一种古老的文类——以言类之语为例[J]. 文史哲,2007(1):5-22.
[15] 刘伟. 《国语》的思想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16] 赵彩花,黄希庭. 《左传》、《国语》的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思想[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9-25.
[17] 关冰. 《国语·晋语》与《左传》相关记载之比较[J].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29-32.
[18] 张鹤. 《国语》《左传》比较略论[C]. 两岸四地《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学术研讨会,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19] 黄连平. 《国语》和《左传》的异同比较[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4):132-137.
[20] 李伏清. 柳宗元论左氏与《左传》、《国语》及《春秋》之关系[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28-132.
[21] 尚秉和. 周易尚氏学[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22] 黄黎星. 以象解筮的探索——论尚秉和先生对《左传》《国语》筮例的阐解[J]. 周易研究,2002(5):30-41.
[23] 韩慧英. 《左传》、《国语》筮数“八”之初探[J]. 周易研究,2002(5):42-47.
[24] 龚传星. 器之为道:《左传》、《国语》筮例的筮器问题[J]. 管子学刊,2010(1):101-103.
[25] 张小乐. 韦昭《国语解》的内容、体例和特点[J]. 青年思想家,1998(4-5):85-92.
[26] 袁茹. 《博国语之趣,得幽默之心——柳宗元散文对〈国语〉“趣”之特色的继承与创新》[J]. 柳州师专学报,2007(4):6-8.
[27] 史继东. 殊途同归,非之何急——评柳宗元《非国语》对国语之非难[J]. 理论月刊,2010(8):134-136.
[28] 郝建杰. 《国语》所载成文述论[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2):9-13.
[29] 陈鹏程. 汉代《国语》学概述——《国语》学史研究之一[J]. 兰台世界,2009(24):61-6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