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瞿林东. 中国史学史纲[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16.
[2] 何新. 大政宪典——尚书精解[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121.
[3] 何平立. 天命·礼仪与秩序演绎——中国文化史要论[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47.
[4] 过常宝. 先秦散文研究——早期文体及话语方式的生成[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4.
[5] 郭沫若. 十批判书[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421-422.
[6] 张富祥. 王政全书:《吕氏春秋》与中国文化[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19.
[7] 公木. 先秦寓言概论[M]. 济南:齐鲁书社,1984:155.
[8] 徐国利. 钱穆论史体与史书[J]. 史学史研究,2000(4):53-60.
[9] 廖名春. 清华简与《尚书》研究[J]. 文史哲,2010(6):120-125.
[10] 赵俊. 先秦史学批评述论[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4):58-66.
[11] 李学勤. 清华简九篇综述[J]. 文物,2010(5):51-57.
[12] 刘光胜. 由清华简谈文王、周公的两个问题[J]. 东岳论丛,2010(5):97-101.
[13] 李学勤.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M]. 上海:中西书局,2010:131.
[14] 赵辉. 百国“春秋”对西周叙事散文叙事功能、体式的拓展[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38-145.
[15] 可永雪. 《史记》文学性界说[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2):44-51.
[16] 管宗昌. 《吕氏春秋》对浓缩型历史典故的运用和及其文学意义[J]. 北方论丛,2010(3):18-20.
[17] 李隆献. 先秦传本/简本叙事举隅——以“三郤之亡”为例[J]. 台大中文学报,2010(32):31-7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