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密斯. 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 张晓萍, 译.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1-309.
[2] 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西山卯三监修.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规划[M]. 路秉杰,译.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1:1-120.
[3] Mossiest G. A culture good called venice [M]. Cultural Economics Heidelberg: Springer, 1992:1-169.
[4] Michaol Hutter, Ilcle Rizzo. Economic perspective on culture heritage[M].Mac Millen Press LTD,1997:1-216.
[5] Li Mimi, Wu Bihu, Cai Liping.Tourism development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China: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308-319.
[6] 宗晓莲. 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文化为例[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21-129.
[7] 马翀炜,陈庆德. 民族文化资本化[M]. 人民出版社,2004:30-166.
[8] 李倩,吴小根,汤澍. 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 旅游学刊.2006(12):52-57.
[9] 孙九霞. 旅游人类学的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375.
[10] 徐红罡. 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J]. 旅游科学. 2005,19(3):74-78.
[11] 张朝枝. 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247.
[12] 余青,樊欣,刘志敏,等. 国外风景道的理论与实践[J]. 旅游学刊,2006(5):91-95.
[13] 余青,宋悦,林盛兰. 美国国家风景道评估体系研究[J]. 中国园林,2009(7):93-96.
[14] 余青,宫连虎. 风景道游憩服务设施建设研究——以美国蓝岭风景道为例[J]. 中外公路,2010(3):14-19.
[15] 徐嵩龄. 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336.
[16] 张祖群,陈稳亮,赵荣,等. 大遗址保护中的破坏因素——汉长安城案例与思考[J]. 建筑知识,2005(2):5-8.
[17] 赵中枢.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J]. 城市规划,2002(7):35-38.
[18] 陈亚颦,马黎. 西双版纳傣族民间舞在旅游中的消费与重构[J]. 经济问题探索,2007(10):123-125.
[19] 汪芳,姜明,吴必虎. 历史地段的认知、保护与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210.
[20] 张祖群. 南北锣鼓巷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北京”建设[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139-145.
[21] 邓华陵.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理论与实践[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8.
[22] 梁雪松. 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36.
[23]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410.
[24] 王军. 城记[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356.
[25] 张祖群. 北京的堵——怀念梁思成以及我们的学术反思[J]. 文博,2007(6):78-82.
[26] 沈萍,舒卫英. 期待“智慧城市”助力智慧旅游[J]. 浙江经济,2012(1):48-49.
[27] 刘军林,范云峰. 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 重庆社会科学,2011(10):121-12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