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维·M·沃克. 牛津法律大辞典[M]. 李双元,郭玉军,张茂,等,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048-1050.
[2] 周旺生. 重新研究法的渊源[J]. 比较法研究,2005(4):3-4.
[3] 查士丁尼. 法学总论——法学阶梯[M]. 张企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
[4] 萨维尼. 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M]. 许章润,译.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1.
[5] 恩格斯. 论住宅问题[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8.
[6] 布律尔. 法律社会学[M]. 许钧,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9.
[7] 世界著名法典汉译丛书编委会. 汉谟拉比法典[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8] 汪丽红. 萨利克法典与法兰克早期社会[J]. 历史教学问题,2010(5):47-53.
[9] 滋贺秀三, 寺田浩明,岸本美绪,等. 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M]. 王亚新, 范愉, 陈少峰,等,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3.
[10] 黄宗智. 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9.
[11] 何勤华. 清代法律渊源考[J]. 中国社会科学,2001(2):116-125.
[12] 刘昕杰. 引情入法:清代州县诉讼中习惯如何影响审断[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8-23
[13] 于语和. 试论“无讼”法律传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消极影响[J]. 法学家,2000(1):113-117.
[14] 长孙无忌, 李绩, 于志宁,等. 唐律疏议[M]. 刘俊文, 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3:3
[15]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补充和索引[M]. 洪汉鼎,译. 台北:台湾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3:382-387.
[16]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7.
[17] 黄宛峰. 礼乐渊薮:礼记与中国文化[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21.
[18] 于语和. 寻根——民间法絮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58.
[19] 张中秋.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6.
[20] 费孝通. 乡土社会[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75.
[21] 田成有. 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与国家法[J]. 开放时代,2001(9):28-3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