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引,杨庆媛,李闯,等.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与比较分析[J]. 经济地理,2015,35(7):79-86.
[2] 王新越,秦素贞,吴宁宁.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4):69-75.
[3] 汪丽,李九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西北省会城市化质量评价及其动力机制[J]. 经济地理,2014,34(12):55-61.
[4] 徐君. 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J]. 技术经济,2012,31(3):72-75.
[5] 吴振明.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协调状态测度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J].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27(7):101-105.
[6] 徐林,曹红华. 从测度到引导:新型城镇化的"星系"模型及其评价体系[J]. 公共管理学报,2014,11(1):65-74,140-141.
[7] 宋祺佼,吕斌. 城市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2):20-27.
[8] 王子敏,潘丹丹. 城市化路径、速度偏差与能耗效应——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视角[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24-32.
[9] 李涛,廖和平,杨伟,等. 重庆市"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分异及耦合协调性[J]. 经济地理,2015,35(5):65-71.
[10] 刘定惠,杨永春. 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892-896.
[11] 蒋晓娟,王月菊,陈兴鹏,张子龙. 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5):63-71.
[12] 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等.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41-146.
[13] 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1):18-22,30.
[14] 张荣天,焦华富. 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7):12-17.
[15] 王新利,肖艳雪. 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黑龙江农垦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15(6):91-98.
[16] 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等. 山东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31-36.
[17] 宋建波,武春友.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中国软科学,2010(2):78-87.
[18] 朱江丽,李子联.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2):75-82.
[19] 周克昊,刘艳芳,谭荣辉. 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11):1510-1518.
[20] 杨昌辉,周开乐,冯南平. 城市群创新发展中的产业转移研究——以皖江城市群为例[J]. 江淮论坛,20147(5):54-60.
[21] 王弓,叶蜀君. 空间视角下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协调性研究——以中国城市群为样本[J]. 经济问题探索,2016,2(11):51-58.
[22] 叶超,祝佳佳.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发展评价与空间整合[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3(6):1-6,199.
[23] 阎东彬,丁波. "以人为本"的中国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例[J].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8):122-130.
[24] 孙黄平,黄震方,徐冬冬,等. 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J]. 经济地理,2017,37(2):163-170,18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