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谷实. 刑法总论(第2版)[M]. 黎宏,译. 北京:中国人民法学出版社,2008:187.
[2] 陈伟. 监督过失理论及其对过失主体的限定——以法释[2007] 5号为中心[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5):24-32.
[3] 许玉秀. 当代刑法思潮[M].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31.
[4] 徐建平,胡显伟. 论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构成[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5):94-97.
[5] 刘南,郭文. 环境监管失职罪因果关系探讨[C]//蔡守秋. 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 昆明:2009:1115-1117.
[6] 马品爵,王政. 环境监管失职罪的正确认定[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13-16.
[7] 西田典之. 刑法总论[M]. 王昭武,刘明祥,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228.
[8] 高铭暄,马克昌. 刑法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0.
[9] 陈兴良. 本体刑法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59.
[10] 张明楷. 刑法学(第4版)[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48-150.
[11] JESCHECK H,WEIGENED T. Allgemeinerteil,duncker & humblot[M]. München:Verlag C.H.Beck Ohg,1996:605.
[12] 考夫曼. 法律哲学[M]. 刘幸义,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97.
[13] 林钰雄. 新刑法总则[M]. 台北: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480.
[14] 陈兴良. 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J]. 法学研究,2006(2):70-86.
[15] 刘艳红. 客观归责理论:质疑与反思[J]. 中外法学,2011(6):1216-1236.
[16] 周光权. 客观归责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兼与刘艳红教授商榷[J]. 中外法学,2012(2):225-249.
[17] 张明楷. 也谈客观归责理论——兼与周光权、刘艳红教授商榷[J]. 中外法学,2013(3):300-324.
[18] 佐伯仁志. 论保证人地位的发生根据[C]//内藤谦. 刑事法学的课题与展望——香川达夫博士古稀祝贺论文集,东京:成文堂,1996:110.
[19] 平野龙一. 刑法的基础[M]. 黎宏,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120.
[20] 钱叶六. 监督过失理论及其适用[J]. 法学论坛,2010(3):24-31.
[21] 前田雅英. 刑法总论讲义[M]. 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2006:282.
[22] 埃利希. 法社会学原理[M]. 舒国滢,译.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41.
[23] 日高义博. 违法性的基础理论[M]. 张光云,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4.
[24] 西原春夫. 交通事故与信赖原则[M]. 东京:成文堂,1969:14.
[25] HENRY C. Black's law dictionary[Z]. St.PaulMinn:West Publishing Co,1979:736.
[26] 松宫孝明. 刑事过失论的研究[M]. 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2:232.
[27] 团藤重光. 刑法纲要总论(第3版)[M]. 东京:创文社,1990:2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