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中国计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及若干问题研究[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1-10.
[2] 李小建,罗庆. 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2):47-53.
[3] 王宏伟,李平,朱承亮. 中国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J]. 河北学刊,2014,34(6):95-100.
[4] 杨仪青.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析[J]. 现代经济探讨,2015(5):35-39.
[5] 闰彩霞,鲍宗豪. 构建可持续城镇化系统治理范式[J]. 探索与争鸣,2016(6):66-69.
[6] 张立荣,张金庆. 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调逻辑:一个复合型分析框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2):19-28.
[7] GROSSMAN G,KRUEGER A.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53-377.
[8] 李江苏,王晓蕊,苗长虹,等.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4,34(10):70-77.
[9] 樊鹏飞,梁流涛,李炎埔,等.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 资源科学,2016,38(12):2361-2374.
[10] 严思齐,吴群.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协调性和互动关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28-36.
[11] 洪源,杨司键,李礼. 21世纪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是否导致了城镇化"地与人"非协调发展Ä[J]. 中国软科学,2017(5):181-192.
[12] 徐飞,高隆昌. 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1-122.
[13] 冯志军,明倩,康鑫. 产业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二象对偶理论与系统演化的视角[J]. 科技与经济,2014,27(1):21-25.
[14] 高隆昌,李伟. 管理二象对偶论初探[J]. 管理学报,2009,6(6):718-721.
[15] 高隆昌,徐飞,陈绍坤.系统学二象论:理论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16-118.
[16] 陈晓红,杨志慧. 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用评估体系研究——以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15,23(1):146-153.
[17] 郭亚军. 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9-130.
[18] 韩增林,李彬,张坤领. 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 地理研究,2015,34(11):2305-2048.
[19] 朱雪龙. 应用信息论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0] TONE K.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0(3):498-509.
[21] 成刚.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MaxDEA软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62-70.
[22] TONE K.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43(1):32-41.
[23] 杨骞,张义凤. 中国地方财政支出无效率的来源[J]. 统计研究,2015,32(4):43-50.
[24] 胡志九. 中国融资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度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3):34-40.
[25] 逯进,郭志仪. 中国省域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演进[J]. 人口研究,2014,38(6):40-56.
[26] 宋祺佼,吕斌. 城市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以中国低碳试点城市为例[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2):20-27.
[27] 刘娜娜. 高校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2016:82-90.
[28] 吴旭晓. 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 商业研究,2013(3):44-51.
[29] 范建双,虞晓芬,张利花. 中国区域城镇化综合效率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 地理科学,2015,35(9):1077-1085.
[30] 陈伟,冯志军. 基于指标一致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测度及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6):114-117.
[31] 陈伟等. 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研究——基于二象对偶理论的视角[J]. 科学学研究,2011,29(2):306-313.
[32] 秦佳,李建民.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J]. 人口研究,2013,37(2):25-40.
[33] 赵黎明,焦珊珊. 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城镇化效率时空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2):97-104.
[34] 韩刚,袁家冬,王兆博. 吉林省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时空演变及相关性[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20-27.
[35] 黄永斌,董锁成,白永平. 中国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3):64-72.
[36] 刘娜娜,王效俐,韩海彬. 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0):59-6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