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华, 魏晓平.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约束与解约束: 理论与实证[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7(3): 53-59
[2] GROSSMAN G, KRUEGER A.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 353-377.
[3] ZAIM O, ASKIN F. A kuznets curve in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 application on OECD countries[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0, 17(1): 21-36.doi:10.1023/A:1008318605976
[4] 周璇, 孙慧. 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12): 15-19.doi:10.3969/j.issn.1003-7578.2013.12.003
[5] 杨子晖.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关系研究[J]. 世界经济, 2011, 34(6): 100-125.
[6] 杨林, 高宏霞. 经济增长是否能自动解决环境问题: 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内生机制结果还是外部控制结果[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8): 160-16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5
[7] WANG X, LI Z, MENG H. Identification of key energy efficiency drivers through global city benchmarking: a data driven approach [J]. Applied Energy, 2017, 190: 18-28.doi:10.1016/j.apenergy.2016.12.111
[8] 杨红亮, 史丹. 能效研究方法和中国各地区能源效率的比较[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8(3): 12-20.doi:10.3969/j.issn.1000-596X.2008.03.002
[9] 兰天阳. 实证研究中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19(24): 132.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4.084
[10] 毕宏杰, 冯玉广. 城市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Brusselator模型[J]. 系统科学学报, 2013, 21(4): 93-96.
[11] 李力, 洪雪飞, 王俊, 等. 基于PLS与ESDA的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软科学, 2018, 32(11): 44-48.
[12] 刘志雄, 陈红惠. 黄河流域能源-经济-环境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J]. 煤炭经济研究, 2020, 40(8): 13-19.
[13] 杨梦欣, 吴杰.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4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3(4): 78-83.
[14] 安贵鑫, 张在旭, 吕威. 基于SD的中国能源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10(4): 51-52.
[15] 薛静静, 沈镭, 彭保发, 刘立涛. 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和环境绩效: 基于14个能源输出和输入大省的实证研究[J].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414-1424.doi:10.11821/dlxb201410002
[16] 尹敬东, 穆明娟, 周兵. 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来自江苏的证据[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12(1): 6-12.
[17] 王远, 陈洁, 周婧, 等. 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9): 979-984.
[18] 赵媛, 沈璐. 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57-561.
[19] 沈红军, 董圆媛, 张涛, 等. 江苏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及对策[J]. 中国环境监测, 2015, 31(5): 12-17.doi:10.3969/j.issn.1002-6002.2015.05.003
[20] 崔立志. 能源、经济和环境复合系统演化路径实证分析[J]. 软科学, 2013, 27(7): 37-41.doi:10.3969/j.issn.1001-8409.2013.07.008
[21] 刘承良, 段德忠, 余瑞林, 王涛. 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结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5): 145-152
[22] 钟世坚.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珠海市为例[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3.
[23] 涂正革. 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 经济研究, 2008(2): 93-105.
[24] 逯进. 山东省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关系的演化特征[J]. 经济地理, 2016(9): 42-48.
[25] 徐斌, 陈宇芳, 沈小波. 清洁能源发展、二氧化碳减排与区域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19, 54(7): 188-202.
[26] 黄茂兴, 林寿富. 污染损害、环境管理与经济可持续增长: 基于五部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J]. 经济研究, 2013, 48(12): 30-41.
[27] 马丁, 陈文颖. 中国2030年碳排放峰值水平及达峰路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S1): 1-4.
[28] 胡鞍钢. 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3): 1-15.
[29] 崔学勤, 王克, 邹骥. 2℃和1.5℃目标对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和长期排放路径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12): 1-7.
[30] 余碧莹, 赵光普, 安润颖, 等.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碳排放路径研究[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2): 17-24.
[31] 唐晓华, 张欣钰, 李阳. 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 2018, 53(3): 79-9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