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EN-SHAHAR O, JACOB L S. Contracting over privacy: introduction[J].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2016(2): 51-61.
[2] 付微明. 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保护模式与中国选择[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9(6): 78-88.doi:10.3969/j.issn.1008-4622.2019.06.007
[3] CAICT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 美国参议员提出《道德使用人脸识别法案》概述[EB/OL]. (2020-02-20)[2020-03-02].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17249.
[4] CAICT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 欧盟发布《面部识别技术: 执法中的基本权利考虑》[EB/OL]. (2019-12-29)[2020-03-09].http://kejixianfeng.blogchina.com/562126468.html.
[5] 张静.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选择[J]. 法治社会, 2019(3): 72-83.
[6] 金融虎. 丰巢刷脸取件被小学生“破解” 刷脸支付还安全吗?[EB/OL]. (2019-10-17)[2021-01-09].https://news.p2peye.com/article-552000-1.html.
[7] 林鑫, 王捷. 美国《人脸识别道德使用法案》全文翻译与评价[EB/OL]. (2020-02-26)[2020-07-09].http://www.hxxwzk.com/news/2020/shishi_0226/1142.html.
[8] 胡文涛. 中国个人敏感信息界定之构想[J]. 中国法学, 2018(5): 248-254.
[9] 王利明. 人格权法的新发展与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的完善[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9(6): 6-19.
[10] 吴沈括, 孟洁. 美国《2018年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 中文译本[EB/OL]. (2018-07-10)[2021-01-09].http://www.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JVEbyrg.
[11] 维克托·迈尔-施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 盛杨燕, 周涛, 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16.
[12] 前瞻产业研究院. 生物识别2021年国内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40亿 技术突破是关键[EB/OL]. (2018-04-13)[2020-03-12].http://www.qianjia.com/html/2018-04/13_289445.html.
[13] 赵淑钰. 生物识别信息法律规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网络空间战略论坛, 2019(11): 37-39.
[14] 张新宝.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 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J]. 中国法学, 2015(3): 38-59.
[15] 史尚宽. 民法总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18.
[16] 齐爱民.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法国际比较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5: 239.
[17] 洪海林. 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0: 164.
[18] 宋亚辉. 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模式研究: 《民法总则》第111条解释论[J]. 比较法研究, 2019(2): 86-103.
[19] 丁晓东. 个人信息的双重属性与行为主义规制[J]. 法学家. 2020(1): 64-76.
[20] KURT M S, BRUCE Z. Counteracting identity fraud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identity theft and assumption deterrence act[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Computers & Technology, 1999, 13(2): 183-19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