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晔. 日本民法注释的演变对中国的启示[J]. 南京大学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20(4): 126-137+161.
[2] 贺剑. 法教义学的巅峰: 德国法律评注文化及其中国前景考察[J]. 中外法学, 2017(2): 376-401.
[3] 韩世远. 法律评注在中国[J]. 中国法律评论, 2017(5): 157-167.
[4] 孟勤国. 论中国民法典的现代化与中国化[J]. 东方法学, 2020(4): 159-169.doi:10.3969/j.issn.1007-1466.2020.04.013
[5] 舒国滢. 法学的知识谱系[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0.
[6] 王立民. 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J]. 法学, 2020(10): 160-175.
[7]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 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M]. 许章润, 译.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7.
[8] 雷磊. 法教义学的基本立场[J]. 中外法学, 2015(1): 198-223.
[9] 黄忠. 论民法典后司法解释之命运[J]. 中国法学, 2020(6): 44-63.
[10] 吴兆祥. “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J]. 人民司法, 2007(9): 29-31.
[11] 黄文艺. 民法典与社会治理现代化[J]. 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 2020(5): 21-37.
[12] 卡尔·拉伦茨. 法学方法论[M]. 黄家镇,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0.
[13] 郭晔. 中国民法典的法理定位[J]. 东方法学, 2020(6): 148-157.doi:10.3969/j.issn.1007-1466.2020.06.012
[14] 朱庆育. “立法论”与“解释论”的中间时刻[J]. 云南社会科学, 2019(5): 94.doi:10.3969/j.issn.1000-8691.2019.05.012
[15]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6] 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M]. 楼宇烈, 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17] 王弼. 周易注校释[M]. 楼宇烈, 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18] 长孙无忌. 唐律疏议[M]. 刘俊文,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19] 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20] 雷磊. 法教义学与法治: 法教义学的治理意义[J]. 法学研究, 2018(5): 58-75.
[21] 崔丽. 民法典第1009条: 基因人格权的创设、证成与实现[J]. 东方法学, 2021(1): 154-165.doi:10.3969/j.issn.1007-1466.2021.01.013
[22] 孟强. 公平责任归责原则的终结: 《民法典》第1186条的解释论[J]. 广东社会科学, 2021(1): 238-252.doi:10.3969/j.issn.1000-114X.2021.01.026
[23] 李翔宇. 保理合同的法律构造与规范进路: 基于《民法典》第761条的解释[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20(36): 95-98+104.
[24] 刘智慧. 《民法典》第10条中“习惯”的界定: 以中国台湾地区为参照的比较分析[J]. 海峡法学, 2020(4): 3-8.doi:10.3969/j.issn.1674-8557.2020.04.001
[25] 陈甦. 民法总则评注[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7.
[26] 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贯彻实施领导小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理解与适用丛书[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20.
[27] 朱庆育. 民法总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8] 舒国滢. 19世纪德国“学说汇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欧陆近代法学知识谱系的考察[J]. 中外法学, 2016(1): 5-3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