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启家. 中国环境法的代际发展: 兼议环境法功能的拓展[N]. 上海法治报, 2009-03-11(B05).
[2] 陈瑞华. 从经验到理论的法学研究方法[J]. 中国法律评论, 2019(2): 84-100.
[3] 郭武. 论中国第二代环境法的形成和发展趋势[J]. 法商研究, 2017(1): 85-95.
[4] 张璐. 中国环境法的定位转换与行政监管转型[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2): 27-40.
[5] 王树义, 皮里阳. 论第二代环境法及其基本特征[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1): 165-168.doi:10.3969/j.issn.1003-8477.2013.11.045
[6] 欧阳恩钱. 环境法功能进化的层次与展开: 兼论中国第二代环境法之发展[J]. 中州学刊, 2010(1): 92-94.doi:10.3969/j.issn.1003-0751.2010.01.022
[7] 杨朝霞. 生态文明观的法律表达: 第三代环境法的生成[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9: 212.
[8] 穗积陈重. 法律进化论[M]. 黄尊三, 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9] ARNOLD C A (Tony). Environmental law, episode IV: a new hope? can environmental law adapt for reslilient com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J]. J. Envtl. & Sustainability L. , 2015, 21: 4-45.
[10] 刘培桐. 环境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1− 265.
[11] 刘天齐. 环境保护[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6: 1− 280
[12] 金瑞林. 环境法学: 第四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29.
[13] 汪劲. 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 环境立法目的论[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76.
[14] 理查德·拉撒路斯. 环境法的形成[M]. 庄汉,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183−190.
[15]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43.
[16] 尼科·斯赫雷弗. 可持续发展在国际法中的演进: 起源、涵义及地位[M]. 汪习根, 黄海滨,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17] 吕忠梅. 关于物权法的绿色思考[J]. 中国法学, 2000(5): 46-55.
[18] 阿玛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 任赜, 于真,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1−3.
[19] ATAPATTU S.The right to a healthy life or the right to die polluted?: the emergence of a human right to a healthy environment under international law[J]. Tulane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2002, 16: 110-116.
[20] BROWNLIE L. Principles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5th ed.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87.
[21] 吴乌云格日乐, 包庆德. 生态史观: 梅棹忠夫文明史演进的生态维度[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9(12): 104-109.
[22] 包茂红. 日本文明论的环境史观[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01-28(11).
[23] 赵腊平. 历史呼唤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关于建设现代矿业文明的初步思考之六”[N/OL]. 中国矿业报, 2018-07-06. http://www.mnr.gov.cn/dt/kc/201807/t20180706_2322542.html.
[24] 徐春. 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2): 37-45.
[25] 刘思华. 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 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18-30.
[26] 刘宗超, 刘粤生. 全球生态文明观——地球表层信息增殖范型[J]. 自然杂志, 1993(11): 26-30.
[27] 刘宗超. 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86.
[28] 贾卫列. 生态文明的由来[J]. 环境保护, 2009(13): 75.
[29] 李干杰.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J/OL]. 行政管理改革, 2018(11).https://www.ccps.gov.cn/bkjd/xzglgg/xgglgg2019_11/201912/t20191204_136635.shtml.
[30] 沈国舫. 生态文明与国家公园建设[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1−4.
[31] 习近平. 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32] 杨朝霞. 论环境权的性质[J]. 中国法学, 2020(2): 280-303.
[33] 范进学. 论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J]. 法学评论, 1998(2): 34-41.
[34] 张文显. 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6: 425−426.
[35] 徐奉臻. 从两个图谱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人民论坛. 2020(1): 68−70.
[36] 杨朝霞. 中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回顾和展望: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J]. 环境保护, 2021(8): 56-60.
[37] 周生贤.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 2012(19): 17.
[38] 卡尔·拉伦茨. 法学方法论: 第六版[M]. 黄家镇,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0: 548−549.
[39] 吕忠梅. 发现环境法典的逻辑主线: 可持续发展[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22(1): 73-86.
[40] 平力群, 马艳华. 日本提升软实力路径的案例研究——从污染大国到环境大国[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5): 52.
[41] 范健. 商法的时代性与时代商法: 创制一部反映时代需求的《中国商法通则》[J]. 学术论坛, 2019(1): 1-7.doi:10.3969/j.issn.1004-4434.2019.01.002
[42] 赵旭东. 《商法通则》立法的法理基础与现实根据[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2): 78-84+1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