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于文轩. 生物多样性政策与立法研究[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 1.
[2] 马克平. 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J].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1993, 1(1): 20-22.
[3] CHARLES M. Biodiversity and the law: intellectual property, bio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M]. London: Earthscan, 2007: 107.
[4] COLIN T R, WALTERS N. The privatization of biodiversity? new approaches to conservation law[M].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6: 216.
[5] 董正爱, 胡泽弘. 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规范内涵与立法进路: 兼论自然保护地体系构造问题[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3): 31-42.
[6] 孙佑海. 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法治保障研究[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9, 73(5): 38-49.
[7] 牟桐, 于文轩. 中国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法律机制的优化路径[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1, 37(9): 1104-1108.
[8] 于文轩. 生态文明语境下的生物安全法: 理念与制度[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20): 15-2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 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EB/OL]. (2021-09-29)[2020-11-04]. 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9/content_5640153.htm.
[10] 于文轩, 牟桐. 论生物遗传资源安全的法律保障[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41(4): 58-64.
[11] 习近平. 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OL]. (2019-01-31)[2022-01-06]. 求是, 2019(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4167244669693709&wfr=spider&for=pc.
[12] 于文轩.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溯源与制度回应: 以自然保护地法制为例[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2): 11.
[13] 于文轩. 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法治之维: 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为视角[J]. 环境保护, 2021, 49(21): 18-21.
[14] 习近平.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 人民日报, 2017-01-02(02).
[15] 于文轩. 生物安全语境下生物入侵的法制因应[J]. 社会科学辑刊, 2020(3): 148-153.
[16] 于文轩. 生态文明语境下风险预防原则的变迁与适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 59(5): 107.
[17] 于文轩, 牟桐. 论环境民事诉讼中“重大风险”的司法认定[J]. 法律适用, 2019(14): 25-32.
[18] 康京涛. 生态修复责任的法律性质及实现机制[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5): 134-141.
[19] 黄培莉. 整体政府理论对中国环境治理的启示: 基于英美德三国环境治理模式[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5): 93-97.
[20] 杜辉, 吕伟.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模糊治理的解释与展开[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4): 29-34.
[21] 秦天宝.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性法律规制[J].法学论坛,2022,37(1):119-1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