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的调和思想——兼论东方文化派的孔子观

张卫波

downloadPDF
张卫波. 论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的调和思想——兼论东方文化派的孔子观[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78-81.
引用本文: 张卫波. 论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的调和思想——兼论东方文化派的孔子观[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78-81.
ZHANG Wei-bo. On the Consonance Concept of the School of Orient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May 4th Movement in 1919.[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4): 78-81.
Citation: ZHANG Wei-bo. On the Consonance Concept of the School of Orient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May 4th Movement in 1919.[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4): 78-81.

论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的调和思想——兼论东方文化派的孔子观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K261

On the Consonance Concept of the School of Orient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May 4th Movement in 1919.

  • 摘要:五四时期,当众多知识分子就文化选择、孔子评价等问题进行激烈争论的时候,东方文化派也积极参与,深入评论,成为这场中西文化大论战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他们一方面要求保存传统、昌明孔教,另一方面,反对顽固守旧,提倡中西融合,批判神化孔子,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调和中西、折衷新旧,是东方文化派中西文化观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形成于新旧思潮的激烈冲突中,反映了五四时期文化选择的艰难。
  • [1] 瞿秋自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A]瞿秋自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15,22
    [2] 邓中夏中国现在的思想界[A]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C]第2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173
    [3]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宇问题[J]新青年第4卷,1918,(4)
    [4] 张东蓀,予之孔教观[A]民国经世文编:第39册,上海:经世文社,1914. .11, 8-9,11
    [5] 伦父(杜亚泉)现代文明之弱点[J]东方杂志:第9卷,1913,(11)
    [6] 吴必论新文化运动[J]学衡,1922,(4)
    [7] 章行严((士钊)新时代之青年[J]东方杂志:第16卷,1919,(11)
    [8]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J]新青年第5卷,1918,}s)
    [9] 陈独秀答佩剑青年[J]新青年第3卷,1917,(1)
    [10] 伦父(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J]东方杂志第13卷,1916,(10)
    [11] 伦父(杜亚泉)新旧思想之折衷[J]东方杂志:第16卷,1919,(9)
    [12] 梁漱溟东酉文化及其哲学[A]郑大华等孔子学说的重光-梁漱溟新孺学论著辑要[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5.135,98
    [13] 陈嘉异东方文化与晋人之大任[A]陈裕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版,1989. 281-294.
    [14] 汪叔潜新旧问题[J]青年杂志第1卷,1915,(1).
    [15] 绍祖平论新旧道德与文艺[J]学术,1922,(4)
    [16] 章行严(士钊)新时代之青年[J]东方杂志第16卷,1919,(11)
    [17] 梁启超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山?[A]国性与民德-梁启超文选[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67-169
    [18] 伦父(杜亚泉)精神救国论续[J]东方杂志:第10卷,1913,(2)
    [19] 伦父(杜亚泉)国民今后之道德[J]东方杂志:第10卷,1913,(5)
    [20] 柳冶微论中国近世之病源[J]学术,1922(3)
  • [1] 孙晋, 王帅.同步修订背景下公司法与反垄断法的冲突与调和.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5): 97-10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0748
    [2] 董宏.1949-1966:文化领导权之争中的蔡仪美学思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 158-16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522
    [3] 龚芳敏, 刘晗.全球化与文化体验的转型——汤姆林森文化传播思想研究之三.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129-134.
    [4] 韩雪松.“传移模写”的思想实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145-150.
    [5] 李赫亚.陈宝箴社会赈济思想探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127-131.
    [6] 陈宗海.徐特立与延安时期的教育.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145-148.
    [7] 魏家海.宇文所安的文学翻译思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146-150.
    [8] 张双龙.洛克早期自然法思想初探.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110-113.
    [9] 姚从军.三值逻辑的思想和方法.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127-131.
    [10] 王颖.以学派观看待杜威中国学生院中国杜威派学人思想及其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87-91.
    [11] 靳贵珍, 赵濛.唐文治高等教育思想探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100-102.
    [12] 孔祥宇.徐志摩政治思想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84-87.
    [13] 何世剑, 袁九生.唐宋时期古典美学“丽”范畴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91-95.
    [14] 李亮, 张伟超.邓小平效率思想探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40-42.
    [15] 孙晶.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43-47.
    [16] 周立.泰勒的社群主义思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27-29.
    [17] 张建云.君子自强不息——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及其传统文化渊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91-93.
    [18] 宫富, 刘骋.天人合一:五四时期郭沫若思想的核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73-75.
    [19] 贺春华.建设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校园文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89-90.
    [20] 郭小燕, 许文成.邓小平文化思想特色探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25-2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273
  • HTML全文浏览量:1
  • PDF下载量:13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03-12-31

论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的调和思想——兼论东方文化派的孔子观

  • 中图分类号:K261

摘要:五四时期,当众多知识分子就文化选择、孔子评价等问题进行激烈争论的时候,东方文化派也积极参与,深入评论,成为这场中西文化大论战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他们一方面要求保存传统、昌明孔教,另一方面,反对顽固守旧,提倡中西融合,批判神化孔子,对当时的思想界影响很大。调和中西、折衷新旧,是东方文化派中西文化观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形成于新旧思潮的激烈冲突中,反映了五四时期文化选择的艰难。

English Abstract

张卫波. 论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的调和思想——兼论东方文化派的孔子观[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78-81.
引用本文: 张卫波. 论五四时期东方文化派的调和思想——兼论东方文化派的孔子观[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78-81.
ZHANG Wei-bo. On the Consonance Concept of the School of Orient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May 4th Movement in 1919.[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4): 78-81.
Citation: ZHANG Wei-bo. On the Consonance Concept of the School of Orient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May 4th Movement in 1919.[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 (4): 78-81.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