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

丁健,李金全

downloadPDF
丁健, 李金全. 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122-126.
引用本文: 丁健, 李金全. 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122-126.
DING Jian, LI Jin-quan. The Reason for Compromise among the Qing Dynasty, Sun Yat-sen and Yuan Shikai in 1911[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1): 122-126.
Citation: DING Jian, LI Jin-quan. The Reason for Compromise among the Qing Dynasty, Sun Yat-sen and Yuan Shikai in 1911[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1): 122-126.

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

The Reason for Compromise among the Qing Dynasty, Sun Yat-sen and Yuan Shikai in 1911

  • 摘要:武昌起义后,清、袁与孙处于敌对地位,势不两立,但历史发展的结果却是他们由对立到妥协,这颇值得思考。关于辛亥革命中清、袁、孙之间的妥协,相关著述十分丰富,但也并非因此而无研究的价值,其中仍然有很多细微的历史末节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清、袁、孙之间的妥协并非以哪一派政治势力的意志而转移,而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各方理性认识时局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妥协,是因为妥协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有主观条件,还有积极促成的内外因素。
  • [1] 章开沅. 革命日记[C]//辛亥革命史丛刊(第5 辑). 北京:中华书局, 1983:188-189.
    [2] 骆惠敏.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M]. 北京:知识出版社, 1986.
    [3] 劳祖德. 郑孝胥日记[M]. 北京:中华书局, 1993:1 350.
    [4] 李明吾. 高平的干草运动[C]//辛亥革命回忆录(5).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1961:194.
    [5] 苑书义. 中国近代史新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336.
    [6] 李书城. 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C]//辛亥革命回忆录(1).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1961:194.
    [7] 张孝若. 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M]. 北京:中华书局, 1930:176.
    [8] 拉尔夫·尔·鲍威尔. 1985耀1912 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C]//中华民国史料丛稿(译稿)第1 辑. 北京:中华书局, 1978:199.
    [9] 章开沅. 辛亥前后史事论丛[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89.
    [10] 王远大. 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M]. 北京:三联书店, 1993:216.
    [11] 张蓉初. 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M]. 北京:三联书店, 1957:359-360.
    [12] 郭廷以. 近代中国史纲(上册)[M]. 台湾:南天书局, 1994:405.
    [13] 邹念之. 日本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辛亥革命[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109-110.
    [14] 柴德赓. 辛亥革命(8)[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15] 于右任. 于右任辛亥文集[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218.
    [16] 胡汉民. 胡汉民自传[J]. 近代史资料, 1981(2):60.
    [17] 中国社科院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孙中山全集(第1 卷)[M]. 北京:中华书局, 1981.
    [18] 中国社科院中华民国史研究室. 孙中山全集(第2 卷)[M]. 北京:中华书局, 1982.
    [19] 谭人凤.石叟牌词叙录[J]. 近代史资料, 1956(2):59.
    [20] 柏文蔚. 五十年经历[J]. 近代史资料, 1979(3):25.
    [21] 蔡寄欧. 鄂州血史[M]. 上海:龙门联合书局, 1978:130.
    [22] 刘厚生. 张謇传记[M]. 上海:龙门联合书局, 1958.
    [23] 章开沅. 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一卷)[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316-317.
    [24] 张国淦. 辛亥革命史料[M]. 上海:龙门联合书局, 1958:269.
    [25]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硏究所史料编译组. 辛亥革命资料[M]. 北京:中华书局, 1960:567.
    [26] 胡滨. 英国白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167.
    [27] 来新夏. 北洋军阀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198.
  • [1] 田红, 丁长安.区域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差异——以山东省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6): 45-5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2396
    [2] 赵巧芝, 闫庆友, 赵海蕊.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 9-1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281
    [3] 张峰, 薛惠锋, 罗婷.广东省水资源短缺指数构建与驱动测度——基于物元关联模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 52-6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3922
    [4] 曹飞.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质量动态测度.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 108-11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701
    [5] 闫晓霞, 张金锁, 邹绍辉.中国煤炭价格符合Hotelling规则吗?——以山西省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 44-5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06
    [6] 曲卫华, 颜志军.能源消费对环境与公共健康的影响——基于山西省的实证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33-41.
    [7] 龙如银, 杨冉冉, 牛源.江苏省节能减排绩效的区域比较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6): 7-13.
    [8] 岳婷, 龙如银.中国省域生活能源碳排放空间计量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40-46.
    [9] 赵玉焕, 王邵军.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 39-42.
    [10] 田立新, 钱佳玲.江苏省工业碳足迹研究及情景模拟.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26-31.
    [11] 唐娟莉, 朱玉春.区域板块的省域竞争力与公共服务设施.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34-39,44.
    [12] 谢辉.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研究——基于河南省商丘地区样本的计量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58-62.
    [13] 郭传芹.袁世凯当政早期北京《亚细亚日报》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05-108.
    [14] 黄雯.西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7-21.
    [15] 李寿平.孙中山国际法思想探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12-16.
    [16] 崔华前, 王亚球.孙中山的德教理论探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100-104.
    [17] 李竟成, 赵守国.对区域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的实证分析:以中部五省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 75-78.
    [18] 刘仕平.孙中山关于官员队伍建设观点的认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82-84.
    [19] 彭红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及其启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84-86.
    [20] 王立文.试论孙中山“富国”“养民”经济思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 20-2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1054
  • HTML全文浏览量:2
  • PDF下载量:103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08-04-27

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

摘要:武昌起义后,清、袁与孙处于敌对地位,势不两立,但历史发展的结果却是他们由对立到妥协,这颇值得思考。关于辛亥革命中清、袁、孙之间的妥协,相关著述十分丰富,但也并非因此而无研究的价值,其中仍然有很多细微的历史末节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清、袁、孙之间的妥协并非以哪一派政治势力的意志而转移,而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各方理性认识时局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妥协,是因为妥协既有现实的基础、又有主观条件,还有积极促成的内外因素。

English Abstract

丁健, 李金全. 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122-126.
引用本文: 丁健, 李金全. 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122-126.
DING Jian, LI Jin-quan. The Reason for Compromise among the Qing Dynasty, Sun Yat-sen and Yuan Shikai in 1911[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1): 122-126.
Citation: DING Jian, LI Jin-quan. The Reason for Compromise among the Qing Dynasty, Sun Yat-sen and Yuan Shikai in 1911[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1): 122-126.
参考文献 (2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