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城市贫困群体的自生能力与政策创新

庞文,丁云龙

downloadPDF
庞文, 丁云龙. 论城市贫困群体的自生能力与政策创新[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44-48.
引用本文: 庞文, 丁云龙. 论城市贫困群体的自生能力与政策创新[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44-48.
PANG Wen, DING Yun-long. Urban Poor Groups'Viability and the Policy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3): 44-48.
Citation: PANG Wen, DING Yun-long. Urban Poor Groups'Viability and the Policy Innovatio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3): 44-48.

论城市贫困群体的自生能力与政策创新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544044)

Urban Poor Groups'Viability and the Policy Innovation

  • 摘要:国内外对贫困的认识正从外显的物质与收入的匮乏转变为内在的能力的剥夺,而我国城市反贫困政策还未适应这种转变,仍以政府主导救济式反贫困为主,忽视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和脱贫意识的激励。因此应注重城市贫困群体自生能力的构建,增强其基本生存能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视贫困群体为反贫困的第一主体,从环境、机会与意识三个方面提升其自生能力,并在反贫困政策的目标定位、内容转向和具体实施方面加以创新。
  • [1] Rowntree S B,Booth C. 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M]. London: Macmillan,1901:328.
    [2] 唐均. 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J]. 社会学研究,1997,68(2):61.
    [3] 世界银行. 1990 年世界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9.
    [4]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 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肖文涛. 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 社会学研究,1997,71(5):41.
    [7] 吕红平. 对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问题的初步探讨[J]. 河北大学学报,2005,30(3):77.
    [8] 底瑜. 当代中国反贫困战略的选择与重构[J]. 中国软科学,2005,175(10):43.
    [9] 胡鞍钢,李春波. 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J]. 中国社会科学,2001,128(3):70-71.
    [10] 洪大用. 试论中国城市低保制度实践的延伸效果及其演进方向[J]. 社会,2005,25(3):59-60.
    [11]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低保制度调查评估研究报告[R]. 北京市民政局内部报告,2004.
    [12] 洪大用. 中国城市扶贫政策的缺陷及其改进方向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2003,23(2):138.
    [13] D Saleebey. Introduction: power in the people [C]//D Saleebey.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Addison- Wesley,2005:5.
    [14] 约翰窑梅纳德窑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97.
    [15] M D Glicken. Using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social work[M].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Inc.,2004:21-28.
    [16] C S Carver,M F Scheier. Three human strengths[C]//L G Aspinwall,U M Staudinger (eds.). A psychology of human strengths:fundamental ques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a positive psychology.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89-90.
    [17] B L Mandleco,J C Peery. An 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J]. Journal of Child & AdolescentPsychiatric Nursing,2000,13(3):101.
  • [1] 程恩富, 吕晓凤.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百年探索.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4): 7-1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1977
    [2] 梁土坤.多维度视角下社会组织的农村反贫困效应.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2): 69-8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4047
    [3] 王萍, 徐梦婷, 刘姣, 李逸明, 张金锁.农村生活用能、老年人健康风险与“贫困陷阱”.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342
    [4] 操小娟.政策学习视角下地方科技政策与气候政策协调——以武汉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 39-4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208
    [5] 李慷, 王科, 王亚璇.中国区域能源贫困综合评价.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 1-12.
    [6] 何海燕, 单捷飞.国外对华双反联动调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 48-53.
    [7] 王娟.民国初期北京的犯罪与贫困关系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127-131.
    [8] 毕金玲.上市公司再融资监管政策博弈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37-40.
    [9] 刘丹鹤.环境规制工具选择及政策启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21-26.
    [10] 王国华, 戴雨露.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116-120.
    [11] 翟杰全.科技传播政策:框架与目标.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10-12.
    [12] 张艳丽.破产能力探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57-60.
    [13] 翟杰全.宏观科技传播研究:体制、政策与能力建设.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22-25.
    [14] 曹媛媛.股利政策的稳定性与信息内涵.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51-53.
    [15] 胡峰, 刘海龙, 金桩.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并购效应的模型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43-46.
    [16] 赵翠生.清末和民国时期禁毒政策考略.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13-15.
    [17] 王新明.以色列的科学技术政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62-64.
    [18] 吴永红.跨国公司投资西部:机制与政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38-42.
    [19] 孟宪实.唐朝政府的民间结社政策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25-30.
    [20] 易新涛.1941—1944年苏联对华政策述评.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28-3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907
  • HTML全文浏览量:1
  • PDF下载量:386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09-11-13

论城市贫困群体的自生能力与政策创新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544044)

摘要:国内外对贫困的认识正从外显的物质与收入的匮乏转变为内在的能力的剥夺,而我国城市反贫困政策还未适应这种转变,仍以政府主导救济式反贫困为主,忽视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和脱贫意识的激励。因此应注重城市贫困群体自生能力的构建,增强其基本生存能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视贫困群体为反贫困的第一主体,从环境、机会与意识三个方面提升其自生能力,并在反贫困政策的目标定位、内容转向和具体实施方面加以创新。

English Abstract

庞文, 丁云龙. 论城市贫困群体的自生能力与政策创新[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44-48.
引用本文: 庞文, 丁云龙. 论城市贫困群体的自生能力与政策创新[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44-48.
PANG Wen, DING Yun-long. Urban Poor Groups'Viability and the Policy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3): 44-48.
Citation: PANG Wen, DING Yun-long. Urban Poor Groups'Viability and the Policy Innovatio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3): 44-48.
参考文献 (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