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清代四川地区民间演剧与社区认同

吴珂

downloadPDF
吴珂. 清代四川地区民间演剧与社区认同[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14-118.
引用本文: 吴珂. 清代四川地区民间演剧与社区认同[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14-118.
WU Ke. Folk Drama and Community Identity in Sichuan in Qing Dynas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4): 114-118.
Citation: WU Ke. Folk Drama and Community Identity in Sichuan in Qing Dynast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4): 114-118.

清代四川地区民间演剧与社区认同

Folk Drama and Community Identity in Sichuan in Qing Dynasty

  • 摘要:盛行于清代四川地区的民间演剧活动,不仅是祭神、酬神的主要形式,也是人们纵情娱乐的一大盛会。透过这一群体性公共文化活动可以发现,“举国若狂”的民间演剧背后竟承载着社区认同和社区整合的文化意义。事实上,尽管清代四川的社区类型有所不同,但民间演剧在促进和加强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社区凝聚以及社区满意等方面,均扮演了独一无二的重要角色。
  • [1] 原祖杰. 清代的天津商人与社区认同[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5.
    [2] 张研. 试论清代的社区[J]. 清史研究,1997(2):1.
    [3] 苏州府志.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4] 顾禄. 清嘉录(卷二)[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 潮州府志.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6] 德清县新志.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7] 天津县续志.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8] 费著. 岁华纪丽谱[M]//[明]杨慎. 全蜀艺文志(下卷). 北京:线装书局出版,2003.
    [9] 傅崇矩. 成都通览(上册)[M]. 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87.
    [10] 何庆恩. 德阳县志[Z]. 卷十八.风俗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11] 南充县志.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2] 大邑县志.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3] 华阳县志.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4] 郫县志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
    [15] 新津县志.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16] 灌县志[Z]. 卷十六. 礼俗纪,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16] 顾怀壬. 广安州志[Z]. 卷十一. 方物志·风俗,光绪十三年刻本.
    [17] 宋載. 大邑县志[Z]. 卷三.风俗,乾隆二十年刻本.
    [18] 周询. 芙蓉话旧录[M]. 卷一.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897. [20] 吴好山. 成都竹枝词[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9] 陆文衡. 蔷庵随笔[Z]. 卷四. 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20] 罗威廉.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976-1895)[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1] 王笛.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2] 曹桢. 三河县新志[Z]. 卷十二.文献志·艺文篇上.重修麻林山庙碑记[Z]. 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23] 六对山人. 锦城竹枝词百首[M]//林孔翼.成都竹枝词.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4] 何庆恩. 德阳县志[Z]. 卷十八.风俗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25] 赵世瑜.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 北京:三联书店,2002.
    [26] 徐珂. 清稗类钞[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27] 沙莲香. 社会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8] 邢锦生. 锦城竹枝词钞[M]//林孔翼. 成都竹枝词.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29] 彭文治. 富顺县志[Z]. 卷四.坛庙. 民国二十年刻本.
    [30] 广安州新志[Z]. 卷九.乡镇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31] 徐陈谟. 重修禹王宫碑记.民国宣汉县志[Z]. 卷三.祠祀,民国二十年石印本.
    [32] 叶大锵.灌县志[Z]. 卷一六.礼俗纪,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33] 郭广岚, 宋良曦. 西秦会馆关圣帝庙碑记.西秦会馆[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4] 王暨英. 金堂县续志[Z]. 卷二.建置,民国十年刻本.
    [35] 陈谦.犍为县志[Z]. 卷三,居民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36] 馀铮、谢开来. 重修广元县志稿[Z]. 卷十五.风俗,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
    [37] 王东杰.“乡神”的建构与重构:方志所见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J]. 历史研究,2008(2):106
    [38] 定晋岩樵叟. 成都竹枝词[M]//林孔翼.成都竹枝词.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9] 施坚雅.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 中华书局,2000.
    [40] 郭鸿厚. 大足县志[Z]. 卷三.风俗,民国三十四年铅印本.
    [41] 谭毅武. 中江县志[Z]. 卷二.风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44] 刘佶. 双流县志[Z]. 卷一.风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 [1] 王晓楠.阶层认同、环境价值观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机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 57-6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592
    [2] 丁文, 冯义强.农地闲置治理中的村民互助:地方经验与缺陷补正——以四川省G村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6): 96-10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3973
    [3] 曾楠.文化情境变迁中政治认同的生成考察.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 156-16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939
    [4] 于语和, 吕姝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今的法治认同.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126-13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18
    [5] 蒋琬, 顾琴轩.仁慈型领导如何激发员工创造力?——社会认同与社会交换整合视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70-7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110
    [6] 陈冬冬.清代《公羊》学者论“三科九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 159-163,168.
    [7] 陈昌洪.农户选择低碳农业标准化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农户的调查.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21-25.
    [8] 贾晓明, 雷雨佳.早年被收养大学生自我认同发展的质性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51-156.
    [9] 程君.论清代女诗人的佛道之风及其文学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19-123.
    [10] 陈凯玲.广东清代诗歌总集的集大成之作——论凌扬藻《国朝岭海诗钞》的编选旨趣.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116-119.
    [11] 李赫亚.从《川魂——四川抗战档案史料选编》析 1940年日军空袭重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79-82.
    [12] 王薇.清代通惠河物质景观的演变初探.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41-45.
    [13] 张尼奇, 洪瑾.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信息传播.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18-20.
    [14] 秦彦超.谈民间年画与现代招贴设计.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6-8.
    [15] 蒋金星, 肖夫元.清代举子中式的平均年龄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32-34.
    [16] 郭丽萍.祁韵士与嘉道西北史地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79-82.
    [17] 洪瑾.论社区建设的社会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41-43.
    [18] 李小光.清代中西文化互动及其终结.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8-12.
    [19] 严雄飞.清代民间教育的特点及其社会地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73-75.
    [20] 孟宪实.唐朝政府的民间结社政策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25-3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1381
  • HTML全文浏览量:4
  • PDF下载量:234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0-01-15

清代四川地区民间演剧与社区认同

摘要:盛行于清代四川地区的民间演剧活动,不仅是祭神、酬神的主要形式,也是人们纵情娱乐的一大盛会。透过这一群体性公共文化活动可以发现,“举国若狂”的民间演剧背后竟承载着社区认同和社区整合的文化意义。事实上,尽管清代四川的社区类型有所不同,但民间演剧在促进和加强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社区凝聚以及社区满意等方面,均扮演了独一无二的重要角色。

English Abstract

吴珂. 清代四川地区民间演剧与社区认同[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14-118.
引用本文: 吴珂. 清代四川地区民间演剧与社区认同[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14-118.
WU Ke. Folk Drama and Community Identity in Sichuan in Qing Dynas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4): 114-118.
Citation: WU Ke. Folk Drama and Community Identity in Sichuan in Qing Dynast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4): 114-118.
参考文献 (4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