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美第奇效应——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视角

吕文娟,和金生

downloadPDF
吕文娟, 和金生.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美第奇效应——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视角[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151-156.
引用本文: 吕文娟, 和金生.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美第奇效应——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视角[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151-156.
LV Wenjuan, HE Jinsheng. The Medici Effect in Domestic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rom a Quasi-biotic Theory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3): 151-156.
Citation: LV Wenjuan, HE Jinsheng. The Medici Effect in Domestic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rom a Quasi-biotic Theory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3): 151-156.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美第奇效应——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视角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知识类生物模型的技术能力发展实证研究”(70972116)

The Medici Effect in Domestic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rom a Quasi-biotic Theory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 摘要:在研究生培养中创造美第奇效应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是通过教育使得研究生个体知识存量增加的过程,必须遵循知识发展的原生性、有机性、众合性、酶合性等本质的类生物属性。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的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培养模型应当包括以下五个基本要素:研究生及其知识基础、课程设置、导师、研究平台和环境。因此,为社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从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研究平台和环境四个方面寻找交叉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知识源和研究平台,创造自由、独立、宽容的科研与学习环境,以创造美第奇效应。
  • [1] 凌萍萍. 我国研究生培养理念及培养机制改革刍议[J]. 江苏高教,2010(5):96-98.
    [2] 赵红蕊,唐中实,刘钊. 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若干问题研究[J]. 测绘科学,2010(S1):237-238.
    [3] 弗朗斯·约翰松. 美第奇效应[M]. 刘尔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 刘武宏. 美第奇家族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及启示[J].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4):87-89.
    [5] Sarnoff Mednick. The associative basi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J]. Psychological Review,1962,69(3):220-232.
    [6] Dean K Simonton. Origins of geniu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7] 和金生,熊德勇,刘洪伟. 基于知识发酵的知识创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54-57.
    [8] 李晓娟,吴志功. 法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07(11):41-43.
    [9] 傅合远,吴关生,顾纪忠. 改进管理加强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4):46-49.
    [10] 张寿庭,刘韩星,张礼卿等.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53-57.
    [11] 叶建军. 多样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10 (21):24-26.
    [12] 黄少堂,韩刚. 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对现行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10(21):72-75.
    [13] 袁本涛,延建林.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2):12-21.
    [14] Teresa Amabile. How to kill creativ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5):76-87.
    [15] 迈诺尔夫·迪尔克斯,阿里安娜·贝图安·安托尔,约翰·蔡尔德等. 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M]. 上海社会科学院知识与信息课题组,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6] 石芝玲,和金生. 知识转移与知识发酵[J]. 情报杂志,2010,29(1):135-138.
    [17] 田蔚风,冯晖,孙跃东等. 上海高校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实践与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22-26.
    [18] 吴启迪. 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 营造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氛围[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1):1-6.
    [19] 黄宝印,陆敏,程黎明等. 研究生暑期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8):48-51.
    [20] 波普尔. 客观知识: 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 舒炜光,卓如飞,周柏乔,曾聪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1] Cusumano A M,Selby W R. 微软的秘密[M]. 章显洲,贾菡,杨文俊,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2] 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 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 李萌,高飞,译.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 [1] 戴祥玉.地方政府自我推进型治理创新:转型期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路径——基于4类社区治理创新典型案例的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 75-8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826
    [2] 闵锐.基于类生物理论的技术属性及技术转移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59-63.
    [3] 刘欣, 宫琳.“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138-140.
    [4] 张宏.浅谈研究生助研岗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141-144.
    [5] 方德斌, 黄本笑, 殷永飞.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评价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 135-140.
    [6] 曲虹, 高伟涛.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研究生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26-30.
    [7] 张峰, 崔建霞.应用伦理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与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102-105.
    [8] 李进, 马军海.交叉持股行为的复杂性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73-76.
    [9] 王正杰, 郭士钧, 汪滢, 李杰.也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英国Cranfield 大学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模式启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106-109.
    [10] 常顺英.英美工程硕士生培养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106-108.
    [11] 邓要武.《科技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110-113.
    [12] 郑宏飞, 韦以明.PBT方法在研究生创新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111-113.
    [13] 郑重, 郑忠梅.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失范与规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 115-117.
    [14] 于鹰宇, 曲虹.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 102-104.
    [15] 常顺英, 林彤.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106-109.
    [16] 申玉, 韩成宇.PDCA循环及其在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45-48.
    [17] 高伟涛, 曲虹.信息化管理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17-18.
    [18] 曲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27-28.
    [19] 张红峻, 路晋泽.创新力培养的知识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 79-81.
    [20] 阎岩, 曲虹, 韩成宇.博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若干问题探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 83-8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903
  • HTML全文浏览量:0
  • PDF下载量:110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2-03-05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美第奇效应——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视角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知识类生物模型的技术能力发展实证研究”(70972116)

摘要:在研究生培养中创造美第奇效应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是通过教育使得研究生个体知识存量增加的过程,必须遵循知识发展的原生性、有机性、众合性、酶合性等本质的类生物属性。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的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培养模型应当包括以下五个基本要素:研究生及其知识基础、课程设置、导师、研究平台和环境。因此,为社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从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研究平台和环境四个方面寻找交叉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知识源和研究平台,创造自由、独立、宽容的科研与学习环境,以创造美第奇效应。

English Abstract

吕文娟, 和金生.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美第奇效应——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视角[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151-156.
引用本文: 吕文娟, 和金生. 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美第奇效应——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视角[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3): 151-156.
LV Wenjuan, HE Jinsheng. The Medici Effect in Domestic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rom a Quasi-biotic Theory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3): 151-156.
Citation: LV Wenjuan, HE Jinsheng. The Medici Effect in Domestic Postgraduate Education —From a Quasi-biotic Theory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3): 151-156.
参考文献 (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