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

孙发成,程波涛

downloadPDF
孙发成, 程波涛.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128-132.
引用本文: 孙发成, 程波涛.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128-132.
SUN Facheng, CHENG Botao. Interdisciplinary Reaserch on Communication of Folk Arts[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5): 128-132.
Citation: SUN Facheng, CHENG Botao. Interdisciplinary Reaserch on Communication of Folk Art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5): 128-132.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BA01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0YJCZH202)

Interdisciplinary Reaserch on Communication of Folk Arts

  • 摘要:“传播性”与“传承性”是民俗艺术的内在属性.民俗艺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在外部表现为具体的民俗艺术形态(能指),在内部蕴藏着民俗文化信息(所指),民俗艺术传播的过程,实质上是其符号意义在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间的流通和共享.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是民俗艺术传播所采用的主要传播方式,其分别对应民俗艺术的口承类、表演类、造型类三大艺术类型.
  • [1] 董璐.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
    [2] 陶思炎. 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75.
    [3] 查尔斯·霍顿·库利. 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 包凡一,王源,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67.
    [4] 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论[M]. 丰陈宝,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46.
    [5] 阿诺德·豪泽尔. 艺术社会学[M]. 居延安,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134.
    [6] 徐静. 传播学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9.
    [7] 陈鸣. 艺术传播原理[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8.
    [8] 甘锋,理解. 艺术传播研究的根本使命和终极关怀[C]//王廷信.艺术学界(第2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234.
    [9] 张紫晨. 张紫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论文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16.
    [10] 王本朝,杜积西. 传播学教程[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97.
    [11] 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M]. 刘大基,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1.
    [12] 邵培仁. 艺术传播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241.
    [13] 仲富兰. 民俗传播学[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177.
    [14] 邵培仁. 传播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7.
  • [1] 张安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艺术路径.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 144-150.
    [2] 张爱红.王维的“一般艺术学”思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121-126.
    [3] 吴鸿雅.南音工乂谱作为信息媒介的传播学研究——南音研究系列论文之十.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99-103.
    [4] 邱戈, 王小奇.“修辞”策略与制度化过程——浅析中国传播学学科的形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94-96.
    [5] 陈士俊, 夏青, 李凯.学术交流中的知识转移——基于传播学视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29-32.
    [6] 张峰.论博客传播中的伦理问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7-9.
    [7] 刘倩, 赵峰珂, 章文盛.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现代产品的娱乐性隐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37-39.
    [8] 翟杰全.科技传播学的三大源头.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29-32.
    [9] 邱戈.物与符号——传统物文化与广告传播.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11-14.
    [10] 安红昌.知识传播的符号学原理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15-18.
    [11] 刘津, 边琪.博客“私人日志”传播特征初探.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18-22.
    [12] 陆敏珍.区域性神祇信仰的传承及其对地方的影响——以浙江“胡公大帝”信仰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6-9.
    [13] 翟杰全.科技公共传播的传播主体及其参与动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 13-16.
    [14]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基本问题笔谈.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50-53.
    [15] 陈力丹.新闻传播学基本问题笔谈.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29-32.
    [16] 翟杰全.传播符号:语义赋值与语义契约.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50-52.
    [17] 徐耀魁.传播学的发展.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58-65.
    [18] 翟杰全, 杨志坚.对“科学传播”概念的若干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86-90.
    [19] 孙瑞祥.对传播技术作用力的社会学认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82-85.
    [20] 翟杰全, 郑爽.网络时代的科技传播.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48-5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924
  • HTML全文浏览量:1
  • PDF下载量:131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1-04-08
  • 刊出日期:2012-09-20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BA01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0YJCZH202)

摘要:“传播性”与“传承性”是民俗艺术的内在属性.民俗艺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在外部表现为具体的民俗艺术形态(能指),在内部蕴藏着民俗文化信息(所指),民俗艺术传播的过程,实质上是其符号意义在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间的流通和共享.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实物传播是民俗艺术传播所采用的主要传播方式,其分别对应民俗艺术的口承类、表演类、造型类三大艺术类型.

English Abstract

孙发成, 程波涛.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128-132.
引用本文: 孙发成, 程波涛. 跨学科视角下的民俗艺术传播[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5): 128-132.
SUN Facheng, CHENG Botao. Interdisciplinary Reaserch on Communication of Folk Arts[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5): 128-132.
Citation: SUN Facheng, CHENG Botao. Interdisciplinary Reaserch on Communication of Folk Art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5): 128-132.
参考文献 (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