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类书的流弊及其学术价值

刘全波

downloadPDF
刘全波. 论类书的流弊及其学术价值[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133-139.
引用本文: 刘全波. 论类书的流弊及其学术价值[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133-139.
LIU Quanbo. Research on the Abuse and Academic Value of Leishu[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3): 133-139.
Citation: LIU Quanbo. Research on the Abuse and Academic Value of Leishu[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3): 133-139.

论类书的流弊及其学术价值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1YJC870016);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1225);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3LZUJBWZY036)

Research on the Abuse and Academic Value of Leishu

  • 摘要:类书是古人读书治学的万宝全书, 但类书与文学、科举结合一旦太过, 或者是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而滥用类书, 类书必然走向僵化, 成为“獭祭”、“饾饤”、“剽窃”、“腐烂”之书而被有识之士口诛笔伐;读书人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使类书流弊日甚, 但类书的生命力却是顽强的, 存在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 这就是千百年来类书绵延不绝的主要原因。
  • [1] 永瑢.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2] 孙希旦. 礼记集解[M]. 沈啸寰, 王星贤, 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3] 朱熹. 论语集注[M]. 济南:齐鲁书社, 1992.
    [4] 葛兆光. 知识史与思想史——思想史的写法之二[J]. 读书, 1998(2):132-140.
    [5] 葛兆光.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J]. 读书, 1998(1):102-113.
    [6] 李昉. 太平御览[M]. 北京:中华书局, 1960.
    [7] 欧阳询. 艺文类聚[M]. 汪绍楹, 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8] 刘全波. 南北朝私纂文学类书考[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3):75-78.
    [9] 李延寿. 南史[M].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10] 钟嵘, 诗品注[M]. 陈延杰, 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11] 曾慥. 类说[M]. 王汝涛, 校注.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12] 西轩客谈[M]//《丛书集成初编》第2 957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3] 刘辰翁. 须溪集[M]//《丛书集成续编》第107册.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
    [14] 王夫之. 姜斋诗话校笺[M]. 戴鸿森, 笺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15] 章学诚.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M]. 仓修良, 编注.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
    [16] 顾炎武. 日知录集释[M].黄汝成, 集释;栾保群, 吕宗力, 点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17] 邓嗣禹. 中国类书目录初稿[M]. 台北:进学书局, 1970.
    [18] 张涤华. 类书流别(修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19] 徐松. 宋会要辑稿[M]. 北京:中华书局, 1957.
    [20] 赵尔巽、柯劭忞. 清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 1977.
    [21] 钱曾. 读书敏求记校证[M]. 管庭芬, 章钰, 校证;佘彦焱, 标点.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2] 江藩. 汉学师承记[M]. 上海:上海书店, 1983.
    [23] 张之洞. 书目答问补正[M]. 范希曾, 补正.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4]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5] 刘全波. 论类书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流传[J]. 敦煌学辑刊, 2011(4):118-125.
    [26] 叶廷珪. 海录碎事[M]. 李之亮, 校点. 北京:中华书局, 2002.
    [27] 董治安. 唐代四大类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8] 马端临. 文献通考[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29] 汪辟疆. 汪辟疆文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30] 王钦若. 册府元龟[M]. 周勋初, 校订.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6.
    [31] 曾枣庄. 从类书、丛书的体例看其编纂的难易[C]//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 [1] 邓磊.学术评价的市场逻辑与价值回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 -.
    [2] 余利川.高校学院学术治理的价值失范与修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1): 180-18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2638
    [3] 刘全波, 何强林.《编珠》编纂与流传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 183-18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137
    [4] 程君.论清代女诗人的佛道之风及其文学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119-123.
    [5] 王佺.论干谒之风与唐代文学的新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136-141.
    [6] 郑炳林, 刘全波.类书与中国文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 122-126.
    [7] 魏家海.宇文所安的文学翻译思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146-150.
    [8] 晁成林.区域文化与闽文学史的建构.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09-113.
    [9] 邓鹏, 陈镭.结构·群像·父子密码——从高尔斯华绥世家系列与张炜家族系列看家族文化文学审美.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74-78.
    [10] 姚弘芹.试论期刊学术的内涵.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112-114.
    [11] 姜爱红.关于文化研究与中国日耳曼语言文学的思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 77-79.
    [12] 孟青.如何看待“核心期刊”和“论文学术水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77-79.
    [13] 姜楠.给网络小说以文学的关照——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7-10.
    [14] 段吉方.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观念变革.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87-89.
    [15] 孙宜君, 桂国民.论我国网络文学创作特点.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3-6.
    [16] 张蕊.唐代诗赋取士制度形成的原因.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41-43.
    [17] 孟青.学术期刊的编排一体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93-96.
    [18] 孟慧岚.学术论著中的引文和注释.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 95-96.
    [19] 王长乐.试论理工科大学的人文学科发展策略.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4): 78-81.
    [20] 孔昭君.网络文化管窥.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2): 43-4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1391
  • HTML全文浏览量:0
  • PDF下载量:1949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2-08-06
  • 刊出日期:2013-05-22

论类书的流弊及其学术价值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1YJC870016);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1225);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3LZUJBWZY036)

摘要:类书是古人读书治学的万宝全书, 但类书与文学、科举结合一旦太过, 或者是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而滥用类书, 类书必然走向僵化, 成为“獭祭”、“饾饤”、“剽窃”、“腐烂”之书而被有识之士口诛笔伐;读书人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使类书流弊日甚, 但类书的生命力却是顽强的, 存在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 这就是千百年来类书绵延不绝的主要原因。

English Abstract

刘全波. 论类书的流弊及其学术价值[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133-139.
引用本文: 刘全波. 论类书的流弊及其学术价值[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133-139.
LIU Quanbo. Research on the Abuse and Academic Value of Leishu[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3): 133-139.
Citation: LIU Quanbo. Research on the Abuse and Academic Value of Leishu[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3): 133-139.
参考文献 (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