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的复杂特征与动态模型研究

陈鹏,洪卫军,张萌

downloadPDF
陈鹏, 洪卫军, 张萌.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的复杂特征与动态模型研究[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95-9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14
引用本文: 陈鹏, 洪卫军, 张萌.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的复杂特征与动态模型研究[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95-9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14
CHEN Peng, HONG Weijun, ZHANG Meng. Study to the Complex Features and Dynamic Model of Emergency Group Violent Events[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2): 95-9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14
Citation: CHEN Peng, HONG Weijun, ZHANG Meng. Study to the Complex Features and Dynamic Model of Emergency Group Violent Event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2): 95-9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14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的复杂特征与动态模型研究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突发群体异常行为心理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71203229)

Study to the Complex Features and Dynamic Model of Emergency Group Violent Events

  • 摘要:通过对近些年来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发现突发性群体事件具有4个重要的复杂性特征,即导火索因素的非显著性、事件发展过程的非线性、场景的开放性和参与主体的适应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政府与涉事人群之间在事件不同发展阶段内的相互作用与冲突,其中人群的结构又可以动态地分为外围旁观者与处于核心位置的当事人、意见领袖与异常行为个体,这些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决定了事件发展的方向。因此,有效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处置策略,包括从整体上消除人群的规模化效应,避免人群对个体可能产生的匿名性心理影响;从个体上及时发现和消除个体之间可能的谣言传播渠道,防止人群的聚集性增强;从组织上化解人群的群体规范效应,预防人群的有序性行为出现。
  • [1] 海云志.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状况与地方政府应对能力建设[J]. 唯实,2012(12):31-35.
    [2] 单飞跃,高景芳. 群体性事件成因的社会物理学解释——社会燃烧理论的引入[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12(6):26-33.
    [3] 梅珍生,胡静. 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J].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6):18-25.
    [4] 张书维,王二平. 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的动员与组织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30-1740.
    [5] 梅琼. 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心理及行为问题分析[J]. 理论观察,2009(5):71-71.
    [6] 周感华. 中西方学术界群体性事件心理研究评析[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2):17-21.
    [7] 金太军,赵军锋. 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的生态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2-87.
    [8] 曾海若. 群体性事件:从政治概念到法律概念[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5-109.
    [9] 陈晋胜,介新玲. 群体性事件法治成因分析[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34-38.
    [10] 许尧,刘亚丽. 群体性事件中的冲突升级及遏制机制研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1):17-21.
    [11] 陈晋胜,张涛. 群体性事件经济成因分析[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27(1):53-56.
    [12] 虞满华. 透过群体性事件看社会系统的运行机制[J]. 科学社会主义,2009(6):68-71.
    [13] 曾庆香,李蔚. 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52.
    [14] 刘子富. 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15] 熊小斌,高勇强. Tuckman的群体发展模型与启示[J]. 商业研究,2005(23):124-126.
    [16] 张书维,王二平,周洁. 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2010,7(3):95-103.
    [17] 严磊. 基于集群行为社会认同模型的集群行为动力机制研究[D]. 荆州:长江大学,2012.
    [18] 魏玖长,韦玉芳,周磊.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群体行为的演化态势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25-30.
    [19] 罗成琳,李向阳. 突发性群体事件及其演化机理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9(6):163-172.
    [20] 曾庆香,李蔚. 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与媒体报道[J]. 现代传播,2010(8):34-38.
    [21] 奥尔波特,波斯特曼,等. 谣言心理学[M]. 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54.
    [22] 陈月生. 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79.
  • [1] 王琳, 刘宏雅.央行沟通能否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大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1): 77-8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1900
    [2] 王延川.区块链赋能突发事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探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5): 126-13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8200
    [3] 刘纪达, 安实, 王健, 麦强.一体化应急应战协作网络结构与演进——以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事件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96-10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7006
    [4] 史文强, 刘浪, 汪明月, 李文川.价格随机和销售成本信息不对称下的应急数量弹性契约.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 120-12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3423
    [5] 李华强, 范春梅, 贾建民.地震灾时个体行为反应模式与影响因素——以芦山地震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6): 114-12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1118
    [6] 魏海岩, 张刚.突发事件报道框架对受众认知活动的影响——以2013年H7N9禽流感时期两家媒体报道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147-15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122
    [7] 刘浪, 石岩.回购契约下供应链协调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 108-113.
    [8] 唐攀, 周坚.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 82-89.
    [9] 陈正杨.社会救援资源应急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95-99.
    [10] 张纪海, 杨婧, 刘建昌.中国应急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 93-98.
    [11] 程铁军, 吴凤平.基于模糊信息的突发事件应急群决策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 98-101,106.
    [12] 柯玲, 李玫.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87-92.
    [13] 刘浪, 李俭.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征用补偿机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94-99,109.
    [14] 刘浪.非常规突发事件航空应急物流响应的军地协调机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93-99.
    [15] 刘浪, 黄有方.基于免疫应答原理的应急物流响应机制的构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 70-76.
    [16] 赵惠良, 刘建平, 刘向东.城市交通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资源调度最优路径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65-68.
    [17] 冯立杰, 罗慧, 崔立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39-43.
    [18] 彭学君, 李志祥, 李彭城.学校危机管理预警与处置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15-17.
    [19] 韩宇宽.突发事件基础信息作用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9-12.
    [20] 韩建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 6-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907
  • HTML全文浏览量:1
  • PDF下载量:575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4-03-16
  • 刊出日期:2015-03-24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的复杂特征与动态模型研究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1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突发群体异常行为心理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71203229)

摘要:通过对近些年来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发现突发性群体事件具有4个重要的复杂性特征,即导火索因素的非显著性、事件发展过程的非线性、场景的开放性和参与主体的适应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政府与涉事人群之间在事件不同发展阶段内的相互作用与冲突,其中人群的结构又可以动态地分为外围旁观者与处于核心位置的当事人、意见领袖与异常行为个体,这些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决定了事件发展的方向。因此,有效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处置策略,包括从整体上消除人群的规模化效应,避免人群对个体可能产生的匿名性心理影响;从个体上及时发现和消除个体之间可能的谣言传播渠道,防止人群的聚集性增强;从组织上化解人群的群体规范效应,预防人群的有序性行为出现。

English Abstract

陈鹏, 洪卫军, 张萌.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的复杂特征与动态模型研究[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95-9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14
引用本文: 陈鹏, 洪卫军, 张萌. 突发性群体暴力事件的复杂特征与动态模型研究[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95-9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14
CHEN Peng, HONG Weijun, ZHANG Meng. Study to the Complex Features and Dynamic Model of Emergency Group Violent Events[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2): 95-9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14
Citation: CHEN Peng, HONG Weijun, ZHANG Meng. Study to the Complex Features and Dynamic Model of Emergency Group Violent Event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5, (2): 95-9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14
参考文献 (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