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因素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王韶华

downloadPDF
王韶华. 中国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因素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 22-2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03
引用本文: 王韶华. 中国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因素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 22-2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03
WANG Shaohua. The Factor Analysis of China's Carbon Intensity in the Industry-Based on 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3): 22-2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03
Citation: WANG Shaohua. The Factor Analysis of China's Carbon Intensity in the Industry-Based on 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3): 22-2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03

中国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因素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03
基金项目:

燕山大学青年教师自主研究计划课题"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河北省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研究"(14SKA003);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京津冀能源消耗碳足迹的演化路径与情景模拟研究";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灵敏度视角下河北省能源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优化研究"(G2016203011);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动态演化升级研究"(G2015501064);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耦合机理及模拟调控研究"(HB14YJ009)

The Factor Analysis of China's Carbon Intensity in the Industry-Based on 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

  • 摘要:为探究工业行业碳强度变化的成因,基于Kaya恒等式的碳强度分解,以碳强度表示产出,以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为投入要素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通过各要素的碳强度产出弹性反映各要素对碳强度的贡献;并运用通径分析法进一步揭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碳强度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技术进步抑制了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增长,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拉动了碳强度的增长,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对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影响显著,因此降低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关键在于减少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起直接推动作用,技术进步起直接抑制作用;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量对能源消费结构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起直接推动作用,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起直接抑制作用。可见,工业行业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较强,降低工业行业碳强度应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 [1] 刘红光,刘卫东. 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 地理科学进展,2009(2):285-292.
    [2] WAGNER M. The carbon Kuznets curve:a cloudy picture emitted by bad econometrics?[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8,30(3):388-408.
    [3] 范丹. 中国二氧化碳EKC曲线扩展模型的空间计量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2014(5):83-91.
    [4] 邹庆,陈迅,吕俊娜.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型分析与计量检验[J]. 科研管理,2014,35(12):175-182.
    [5] 王敏,黄滢. 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J]. 经济学(季刊),2015(2):557-578.
    [6] NICHOLAS A,ILHAN O. Testing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in Asian countri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2015(52):16-22.
    [7] MAGAZZINO C. Economic growth,CO2emissions and energy use in Isra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2015,22(1):89-97.
    [8] HASSAN H,KATIRCOGLU S,SAEIDPOUR L. Economic growth,CO2emissions,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five ASEAN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ical Power & Energy Systems,2015(64):785-791.
    [9]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158-161.
    [10] 林伯强,蒋竺均. 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 管理世界,2009(4):27-36.
    [11] 鲁万波,仇婷婷,杜磊. 中国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研究,2013(4):106-118.
    [12] VANINSKY A. Factorial decomposition of CO2emissions:a generalized Divisia index approach[J]. Energy Economics,2014(45):389-400.
    [13] 范丽伟,潘晨,赵锡波. 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驱动因素分析模型及应用[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34-40.
    [14] 肖皓,杨佳衡,乔晗. 需求侧全球碳排放强度的度量及分解[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35(3):1-11.
    [15] 刘蔚,郭彩云,陈纪瑛. 中国城市居民出行CO2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32-39.
    [16] 杨骞,刘华军.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5):36-49.
    [17] 王媛,程曦,殷培红,等. 影响中国碳排放绩效的区域特征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13(7):1106-1116.
    [18] 董锋,杨庆亮,龙如银,等. 中国碳排放分解与动态模拟[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4):1-8.
    [19] 何立华,杨盼,蒙雁琳,等. 能源结构优化对低碳山东的贡献潜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89-97.
    [20] 贾登勋,黄杰. 门槛效应、经济增长与碳排放[J]. 软科学,2015,29(4):67-70.
    [21] 袁鹏. 基于物质平衡原则的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4):9-20.
    [22] 吴常艳,黄贤金,揣小伟,等. 基于EIO-LCA的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碳减排潜力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4):43-51.
    [23] ALSHEHRY A,BELLOUMI M. Energy consumption,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case of Saudi Arabia[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5(41):237-247.
    [24] BERNDT E R,WOOD D O. Technology,prices,and the derived demand for energy[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5,57(3):259-268.
    [25] GRIFFIN J M,GREGORY P R. An intercountry translog model of energy substitution responses[J]. 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76,66(5):845-857.
    [26] PINDYCK R S. Interfuel substitution and the industrial demand for energy: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9,61(2):169-179.
    [27] 杨中东. 对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替代关系研究[J]. 当代经济科学,2007,29(3):1-6.
    [28] 樊茂清,任若恩,陈高才. 技术变化、要素替代和贸易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 经济学(季刊),2009,9(1):237-257.
    [29] 郑照宁,刘德顺. 考虑资本-能源-劳动投入的中国超越对数生产函数[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5):51-54.
    [30] 张文彤. SPSS11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M].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31] 郭菊娥,柴建,席酉民.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对中国单GDP能耗影响效应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4):38-43.
    [32] 王韶华,于维洋.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碳强度影响的灵敏度分析[J]. 资源科学,2013(7):1438-1446.
  • [1] 周德群, 邓海东, 王义忠, 吴菲.传统工业园区实现“双碳”目标路径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4): 37-5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1243
    [2] 周鹏, 高朱红, 闻雯.政府补贴、碳减排目标约束与工业企业低碳策略选择.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4): 118-12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1420
    [3] 董梅.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工业污染物净减排效应.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5): 16-3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7255
    [4] 赵玉焕, 史巧玲, 伍思健.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出口贸易碳强度的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4): 17-2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568
    [5] 杨立勋.中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测度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 90-9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102
    [6] 鄢哲明, 邓晓兰, 杨志明.异质性技术创新对碳强度的影响——基于全球专利数据.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 20-2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103
    [7] 王芹鹏, 赵道致.竞争市场中生产与碳交易策略.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 54-6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108
    [8] 马晓微, 叶奕, 杜佳, 李晗箏.基于投入产出中美居民生活消费间接碳排放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 24-2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104
    [9] 梁晓捷, 王兵, 张皓, 唐葆君.钢铁行业能源效率与碳排放.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 34-3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207
    [10] 蔡海亚, 徐盈之, 双家鹏.区域碳锁定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6): 23-3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603
    [11] 张伟, 王韶华.碳强度对中国主要产业部门产值变动敏感性的动态估计.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 41-4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406
    [12] 魏玮, 何旭波.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CES生产函数估计.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27-31.
    [13] 梁巧梅, 刘维旭, 梁晓捷, 赵鲁涛.碳排放强度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 37-41.
    [14] 田立新, 钱佳玲.江苏省工业碳足迹研究及情景模拟.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26-31.
    [15] 李红霞, 傅强.中国省际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研究——基于总量生产函数的面板数据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 48-52.
    [16] 石蕾, 李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碳排放强度差异及其敛散性.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 34-38.
    [17] 林涛, 李灵.天津市碳排放与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33-38.
    [18] 陈占锋, 刘通凡, 殷方超, 郭彩云.中国区域碳强度目标设定的情景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 16-22.
    [19] 王恩胡, 薛继亮.加入WTO后中国工业行业生产率变化趋势.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84-88.
    [20] 费威.网络效应强度对最优许可决策的影响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65-70,8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600
  • HTML全文浏览量:1
  • PDF下载量:774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5-09-10
  • 刊出日期:2016-05-18

中国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因素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03
    基金项目:

    燕山大学青年教师自主研究计划课题"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河北省能源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研究"(14SKA003);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京津冀能源消耗碳足迹的演化路径与情景模拟研究";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灵敏度视角下河北省能源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优化研究"(G2016203011);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动态演化升级研究"(G2015501064);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耦合机理及模拟调控研究"(HB14YJ009)

摘要:为探究工业行业碳强度变化的成因,基于Kaya恒等式的碳强度分解,以碳强度表示产出,以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为投入要素构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通过各要素的碳强度产出弹性反映各要素对碳强度的贡献;并运用通径分析法进一步揭示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碳强度的直接和间接关系。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技术进步抑制了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增长,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拉动了碳强度的增长,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对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影响显著,因此降低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关键在于减少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能源消费量、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起直接推动作用,技术进步起直接抑制作用;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费量对能源消费结构的碳强度产出弹性起直接推动作用,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起直接抑制作用。可见,工业行业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较强,降低工业行业碳强度应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English Abstract

王韶华. 中国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因素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 22-2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03
引用本文: 王韶华. 中国工业行业碳强度的因素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 22-2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03
WANG Shaohua. The Factor Analysis of China's Carbon Intensity in the Industry-Based on 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3): 22-2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03
Citation: WANG Shaohua. The Factor Analysis of China's Carbon Intensity in the Industry-Based on 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3): 22-2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03
参考文献 (3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