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对大陆法系刑法中犯罪过失理论的整体性反思

刘跃挺

downloadPDF
刘跃挺. 对大陆法系刑法中犯罪过失理论的整体性反思[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 143-151.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19
引用本文: 刘跃挺. 对大陆法系刑法中犯罪过失理论的整体性反思[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 143-15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19
LIU Yueting. On Malpractice of Criminal Law in the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3): 143-151.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19
Citation: LIU Yueting. On Malpractice of Criminal Law in the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3): 143-15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19

对大陆法系刑法中犯罪过失理论的整体性反思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19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现代医疗技术中的生命伦理及法律问题研究"(11AZD11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一等资助"项目"法治中国之医疗信赖原则机制研究"(2015M580159)

On Malpractice of Criminal Law in the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

  • 摘要:中国刑法典中的过失概念将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者结合同时分析并判断过失之内涵。美国模范刑法典与德日刑法学理论都只是从认识因素角度对过失内涵加以界定。大陆法系刑法学中犯罪过失概念的再认识有其必要性,过失犯罪整体概念中的注意义务与注意能力系其概念之内涵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德日刑法中犯罪过失概念的理论重点在于行为人在违反注意义务的情况下实现犯罪构成要件。其中,注意义务分为预见义务与回避义务。过失犯罪之行为不法的认定基准不只在于注意义务违反性,而更在于行为人有预见且回避结果发生之能力,却未尽力去避免。中国传统犯罪过失理论通说是以"4要件"为基础并进而展开相关专业性阐释与研究,但司法实践中对犯罪过失之判定却缺乏可行的规范性标准。基于人权保护与保障理念,中国刑事立法及其理论研究应该更加积极地阐释与分析犯罪过失客观事实上的"过错归属性"问题。
  • [1] 马克昌. 犯罪通论[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50.
    [2] 胡鹰. 过失犯理论的变迁与发展[J]. 法律科学,1993(4):60-61.
    [3] 刘仁文. 过失危险犯研究[J]. 法学研究,1998(3):49-50.
    [4] 林亚刚. 中国古代刑法中的犯罪过失概念剖析[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348-349.
    [5] 杨崇森. 美国刑法之原理与运用[J]. 军法专刊,2014(3):53-54.
    [6] 储槐植. 美国刑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5.
    [7] 刘跃挺. 犯罪过失概念的法系比较[M]//黄挺,贾玉. 法治探索论丛.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272.
    [8] 柳忠卫,王晶. 犯罪过失概念比较研究[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3):31-33.
    [9] BRYAN A G. Black's law dictionary[M].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2009:1133-1385.
    [10] CLAUS R. Strafrecht[M]. C.H.Beck,2006:1087-1088.
    [11] KEVIN P. English law and legal language:criminal law[M]. Nürnberg:Sprachenzentrum der 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y Erlangen-Nürnberg,2006:15.
    [12] 卡斯东·斯特法尼. 法国刑法总论精义[M]. 罗结珍,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264-270.
    [13] 刘跃挺. 新论近现代技术进步与哲学和刑法学发展之辩证唯物关系[J]. 社会科学论坛,2007(8):45-46.
    [14] HANS-HEINRICH J,THOMAS W. Lehrebuch des strafrechts(allgemeiner teil)[M]. Berlin:Duncker & Humblot,1996.
    [15] 陈宏毅. 交通过失犯之可预见义务[J]. 辅仁法学,2010(40):123,105-108.
    [16] CLAUS R. 客观归责理论[J]. 许玉秀,译. 政大法学论丛,1994(50):19-22.
    [17] 余振华. 刑法总论[M]. 台北:三民书局,2011:173,175-176.
    [18] 山口厚. 刑法总论[M]. 余振华,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2.
    [19] 曾根威彦. 刑法总论[M]. 东京:弘文堂,2010:170-171.
    [20] 俉开远. 刑法上的医疗行为之注意义务——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2905号刑事判决之研究[M]//甘添贵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上).台北:承法数位文化有限公司,2012:249.
    [21] 吴世敏. 过失犯中注意义务违反性之研究[D]. 台北:台湾大学法学院,1999:35,39,62,101.
    [22] KARL B. Die normen und ihreÜbertretung[M]. Leipzig:Verlag von Felix Meiner,1922:499,135-143.
    [23] 都筑应巳. 过失犯客观的注意之具体化[J]. 廖正豪,译. 刑事法杂志,1989(3):98-115.
    [24] ADOLF S,HORST S,THEODOR L,PETER C,ALBIN E. Strafgesetzbuch[M]. München,C. H. Beck 1997:183.
    [25] 黄荣坚.从医疗疏失论过失概念[M]//刑事法之基础与界限——洪福增教授纪念专辑.台北: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259,267,258,258.
    [26] 刘跃挺,范小玲. 对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的理性思辨——兼与台湾中央警察大学余振华教授商榷[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618-621.
    [27] 刘跃挺. 新论近现代技术进步与哲学和刑法学发展之辩证唯物关系[J]. 社会科学论坛,2007(8):45-51.
    [28] 范小玲,冯湘妮,刘跃挺. 对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的整体性反思[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47-52.
    [29] 刘跃挺. 对风险社会中刑罚价值立场的整体性反思[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1-25.
    [30] BERND S. Moderne tendenzen in der dogmatik der fahrlässigkeits-und gefährdungsdelikte[J]. Juristische Arbeitsblätter,1975(4):136-138.
    [31] GUNTER J. Studien zum fahrl? ssigen erfolgsdelikt[M]. Berlin:De Gruyter,1972:55,55,64,1,55.
    [32] HARRO O. Grundkurs strafrecht(allgemeine strafrechtslehre)[M]. Berlin:De Gruyter,2004:313.
    [33] 许玉秀. 探索过失犯的构造——行为人能力的定位[M]//主观与客观之间——主观理论与客观归责.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52.
    [34] 林山田. 论医师的医疗过失问题[C]//法制论集.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7:81-85.
    [35] 徐恒达. "超越承担过失"的刑法归责[J].东吴法律学报,2008(2):133-134.
    [36] ANDREA R C. Offene und verschleierte Individualisierung im rahmen des fahrlässigkeitsdelikts[J]. Goltdammer's Archiv für Strafrecht,1993(4):496-499.
    [37] 刘跃挺. 论医师组织协助义务框架中的客观归责与信赖原则[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6-101.
    [38] 刘跃挺,胡月军,巫桐. 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开放性启示[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6-141.
    [39] 刘跃挺. 论风险社会中刑罚价值立场的抉择性反思[J]. 刑法论丛,2014(4):266-276.
    [40] 刘跃挺. 论医疗过失犯罪中信赖原则法理之适用——以垂直型组织医疗分工实践为视角[J]. 河北法学,2015(10):55-71.
    [41] 刘跃挺. 论信赖原则的法社会学根基[J]. 天府新论,2015(4):71-75.
    [42] 米铁男. 特拉伊宁的犯罪论体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5.
    [43] 刘跃挺. 论刑法中的信赖原则[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32-134.
  • [1] 石佳友, 李晶晶.成片开发征收中公益性要件之认定.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3): 116-126, 13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0529
    [2] 董静然.欧盟新近国际投资协定中的间接征收条款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 145-15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482
    [3] 余鹏峰.个人所得税改革目标的反思与推进——基于税收构成要件的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 167-17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6244
    [4] 梁君瑜.“诉权层次论”视域下的行政诉权要件探析——基于诉权本质学说与诉权要件之关联性考察.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5): 129-13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2161
    [5] 徐伟.犯罪构成体系之共性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129-13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18
    [6] 佘杰新.被害人样态刑法地位之证成——以中国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为切入点.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 137-143.
    [7] 李晓灵.国家形象构成体系及其建模之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136-14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20
    [8] 吴建国.处罚违章行人的可行性及其对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136-14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120
    [9] 魏汉涛.污染环境罪的注意义务:结果预见还是结果回避——兼论达标排放致污的刑事责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 150-15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321
    [10] 王秀村, 郑巧云, 周晋.企业动态营销能力构成维度及其路径关系——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 42-47.
    [11] 董宏伟.民生保障的国家保护义务.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123-129.
    [12] 孔慧珍, 孔昭君.民用工业动员基础的内涵及构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 89-92,99.
    [13] 张艳丽.现代破产法立法目标与制度构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32-35.
    [14] 王国燕, 孙昌兴, 刘青芳.注意力经济下的版权出口对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19-21.
    [15] 秦华镇.“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76-78.
    [16] 陈君.保险合同的告知义务.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55-57.
    [17] 张艳丽.破产能力探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57-60.
    [18] 陈君.恐怖犯罪及其法律惩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30-31.
    [19] 李小忠.试论假冒专利罪的犯罪客体要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73-74.
    [20] 栾海峰.浅析交际语言教学的优越性及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94-9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858
  • HTML全文浏览量:0
  • PDF下载量:1484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5-07-06
  • 刊出日期:2016-05-18

对大陆法系刑法中犯罪过失理论的整体性反思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19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现代医疗技术中的生命伦理及法律问题研究"(11AZD11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8批"一等资助"项目"法治中国之医疗信赖原则机制研究"(2015M580159)

摘要:中国刑法典中的过失概念将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两者结合同时分析并判断过失之内涵。美国模范刑法典与德日刑法学理论都只是从认识因素角度对过失内涵加以界定。大陆法系刑法学中犯罪过失概念的再认识有其必要性,过失犯罪整体概念中的注意义务与注意能力系其概念之内涵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德日刑法中犯罪过失概念的理论重点在于行为人在违反注意义务的情况下实现犯罪构成要件。其中,注意义务分为预见义务与回避义务。过失犯罪之行为不法的认定基准不只在于注意义务违反性,而更在于行为人有预见且回避结果发生之能力,却未尽力去避免。中国传统犯罪过失理论通说是以"4要件"为基础并进而展开相关专业性阐释与研究,但司法实践中对犯罪过失之判定却缺乏可行的规范性标准。基于人权保护与保障理念,中国刑事立法及其理论研究应该更加积极地阐释与分析犯罪过失客观事实上的"过错归属性"问题。

English Abstract

刘跃挺. 对大陆法系刑法中犯罪过失理论的整体性反思[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 143-151.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19
引用本文: 刘跃挺. 对大陆法系刑法中犯罪过失理论的整体性反思[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 143-15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19
LIU Yueting. On Malpractice of Criminal Law in the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3): 143-151.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19
Citation: LIU Yueting. On Malpractice of Criminal Law in the Continental Legal System[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3): 143-15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319
参考文献 (4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