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热”的话语转型与历史反思

裴萱

downloadPDF
裴萱.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热”的话语转型与历史反思[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155-16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23
引用本文: 裴萱.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热”的话语转型与历史反思[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155-16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23
PEI Xuan. The Dispers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Great Upsurge of Aesthetics since the 1980s[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4): 155-16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23
Citation: PEI Xuan. The Dispers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Great Upsurge of Aesthetics since the 1980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4): 155-16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23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热”的话语转型与历史反思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2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文化现代性视域中的艺术自律问题研究”(10BZW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M59227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空间美学的建构与后现代美学理论新变”(2016-qn-081)

The Dispers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Great Upsurge of Aesthetics since the 1980s

  • 摘要:中国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生成与延展来自于感性审美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二元对抗。人性启蒙和感性解放的历史诉求都通过美学的知识形态得以充分表达,此种学术场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变革。美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总体化国家领导策略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知识分子公共启蒙的分化。面对市场伦理对大众文化的推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渗透以及文学审美实践的影响,大众审美文化以面向大众的姿态、平等多元的共存理念和审美意识形态的介入性视角给美学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形成了从“终结”到“延续”的历时性叙事,“美学热”的精神理念与启蒙热情将持久地影响未来美学的发展。反思从“美学热”到审美文化的美学谱系,也存在“光晕丧失”和“主体困惑”等理论缺失,但也显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美学思考空间。
  • [1] 赵汀阳.语言和语言之外·编者按[J].哲学研究,1987(3):74-80.
    [2] 祝东力.精神之旅: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153.
    [3] 戴锦华.涉渡之舟——新时期中国女性写作与女性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1.
    [4] 葛兰西.葛兰西文选:1916-193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45-446.
    [5]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4.
    [6]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抗日战争题材影视剧生产与消费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2.
    [7] 斯图亚特·霍尔.马琼,译.解构"大众"笔记[M]//赵勇.大众文化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9.
    [8] 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3.
    [9]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13-15.
    [10] 王富仁.摸索鲁迅的灵魂——读解洪祥《近代理性·现代孤独·科学理性》[J].鲁迅研究月刊,2005(2):76-79.
    [11] 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M].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10.
    [12] 安德鲁·格雷厄姆-狄克逊.理查德·汉密尔顿——波普之父[J].高岭,译.世界美术,1992(1):11-14.
    [13] RAYMOND W.Culture and society1780-1950[M].New York:Columbia UP,1958:252-258.
    [14] 李丽.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结构"理论析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3-128.
    [15] 冯黎明,刘科军.文化视域的扩展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中国文化研究,2010(1):168-174.
    [16]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3.
    [17] 杭之.一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1:141.
    [18] 李小兵.我在,我思:世纪之交的文化与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74.
    [19] 陈立旭.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审视[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3):51.
    [20]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35.
    [21]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2] 杨春时.走向"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美学"[J].学术月刊,2010(5):91-95.
    [23] 王尧.关于"九十年代文学"的再认识[J].文艺研究,2012(12):15-25.
    [24] 张承志.北方的河[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110.
    [25] 北岛.北岛诗选[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86:26.
    [26] 陈思和.试论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1-26.
    [27] 福柯.知识分子与权力[M]//福柯集.杜小真,编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206.
    [28] 冯黎明.文学研究的学科自主性与知识学依据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36-43.
    [29] 王一川.语言的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63.
    [30] 柯蒂斯·卡特.视觉文化与符号力量——中国当代艺术与政治的关系[J].杨一博,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93-198.
    [31] 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53.
    [32] 郝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54.
    [33] PIERRE B.Of interest and relative autonomy of symbolic power[J].Working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Center for Psychosocial Studies (Chicago).1988(20):1-11.
    [34] 王蒙.躲避崇高[J].读书,1993(1):10-17.
    [35]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80.
    [36] 高建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复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4-44.
  • [1] 赵磊.从《启蒙辩证法》的批判逻辑看技术恐惧.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6): 166-17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0558
    [2] 张昌辉.司法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分析模式之演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5): 179-18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3161
    [3] 董宏.1949-1966:文化领导权之争中的蔡仪美学思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5): 158-16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522
    [4] 王秋惠, 胡丞丞, 闫蕾.城市老年人公共文化消费形态研究--以天津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 160-16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425
    [5] 林颖, 石义彬.反思与超越:论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功能主义意识形态.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 164-16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426
    [6] 裴萱.中国现代美学的话语空间与方法论转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6): 135-144.
    [7] 祝利民.由意识形态对历史的遮蔽到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历史的解蔽.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6): 136-140,145.
    [8] 邓鹏, 陈镭.结构·群像·父子密码——从高尔斯华绥世家系列与张炜家族系列看家族文化文学审美.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74-78.
    [9] 郭剑敏.由创作者的身份特征看“红色经典”的审美形态.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03-106.
    [10] 刘曙辉, 赵庆杰.康德与生态女性主义.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99-102.
    [11] 郑辉, 汪波.基于物元模型的港口可持续竞争力二维评价模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59-62.
    [12] 乔东义, 常清.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美学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88-91.
    [13] 何世剑, 袁九生.唐宋时期古典美学“丽”范畴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91-95.
    [14] 彭文祥.电视纪录片美学三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14-17.
    [15] 王小飞, 金岳祥.审美文化:高等教育的“第三文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86-89.
    [16] 苏青, 聂晓霞.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社会进步合二为一的动力.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80-82.
    [17] 杨建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体论意义——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81-83.
    [18] 王瑞.从延安文艺新潮的勃兴到《讲话》的发表——解放区个性启蒙主义文艺思潮兴衰的反思.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90-93.
    [19] 刘列励.关于新经济热的冷思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 7-10.
    [20] 何曼青.现代企业发展的文化支持.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 65-6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596
  • HTML全文浏览量:2
  • PDF下载量:502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5-11-27
  • 刊出日期:2016-08-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热”的话语转型与历史反思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2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文化现代性视域中的艺术自律问题研究”(10BZW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M59227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空间美学的建构与后现代美学理论新变”(2016-qn-081)

摘要:中国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生成与延展来自于感性审美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二元对抗。人性启蒙和感性解放的历史诉求都通过美学的知识形态得以充分表达,此种学术场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变革。美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总体化国家领导策略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知识分子公共启蒙的分化。面对市场伦理对大众文化的推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渗透以及文学审美实践的影响,大众审美文化以面向大众的姿态、平等多元的共存理念和审美意识形态的介入性视角给美学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形成了从“终结”到“延续”的历时性叙事,“美学热”的精神理念与启蒙热情将持久地影响未来美学的发展。反思从“美学热”到审美文化的美学谱系,也存在“光晕丧失”和“主体困惑”等理论缺失,但也显出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美学思考空间。

English Abstract

裴萱.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热”的话语转型与历史反思[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155-16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23
引用本文: 裴萱.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学热”的话语转型与历史反思[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4): 155-16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23
PEI Xuan. The Dispers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Great Upsurge of Aesthetics since the 1980s[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4): 155-163.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23
Citation: PEI Xuan. The Dispersion and Reflection of the Great Upsurge of Aesthetics since the 1980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6, (4): 155-16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423
参考文献 (3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