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网络社会时代的新媒介技术观

吴志远

downloadPDF
吴志远. 论网络社会时代的新媒介技术观[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157-16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2
引用本文: 吴志远. 论网络社会时代的新媒介技术观[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157-16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2
WU Zhiyuan. On the View of New Medium Technology in the Era of Network Socie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2): 157-16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2
Citation: WU Zhiyuan. On the View of New Medium Technology in the Era of Network Societ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2): 157-16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2

论网络社会时代的新媒介技术观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15CXW016)

On the View of New Medium Technology in the Era of Network Society

  •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一个以新媒介技术为标志的网络社会时代。在此之前,工业社会时代存在着3种重要技术观,即人本主义技术观、实用主义技术观和泛媒介技术观。3种技术观从不同层面体现和诠释了人与技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对海德格尔、杜威和麦克卢汉的代表性技术传播思想进行回顾和反思,可比较发现,正确认识新媒介技术,首先要融合3种技术视域;其次要对新媒介的技术特征和深层逻辑进行全面考察,最终形成技术、时空、价值和文化多维的新媒介技术观。只有不断地进行新媒介技术观的革新,才能引领网络社会时代的思维革命。
  • [1] HEIDEGGER. The Heidegger controversy,a cirtical reader[M].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3:75.
    [2] HEIDEGGER.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M].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1977:7.
    [3]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 孙周兴,译.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931.
    [4] 约翰·杜威. 杜威五大演讲[M]. 胡适,译.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9.
    [5] John Dewey. Art as experience[M]. New York:Perigree,1934:273.
    [6] 盛国荣. 杜威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思想之要义[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32.
    [7] 何道宽. 媒介环境学:从边缘到庙堂[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3):117-125.
    [8] 林文刚.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 何道宽,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97.
    [9] 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 麦克卢汉精粹[M]. 何道宽,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09.
    [10] 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3.
    [11] 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 夏铸九,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3-85.
    [12] 何镇飚,王润. 新媒体时空观与社会变化:时空思想史的视角[J]. 国际新闻界,2014(5):33-47.
    [13] 陈力丹,毛湛文. 时空紧张感——新媒体影响生活的另一种后果[J]. 新闻记者,2014(1):66-71.
    [14] 雅思贝尔斯.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 魏楚雄,俞新天,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32.
    [15] 甫玉龙,陈定家. 超文本与互文性[J]. 社会科学辑刊,2008(3):199-204.
    [16] 马克·波斯特. 第二媒介时代[M]. 范静哗,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3-44.
  • [1] 宋洁, 王伯鲁.从“用具”到“技术”——海德格尔此在的敞开与遮蔽思想流变解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 171-17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2] 徐世博.技术理性的反思——论《圣洁百合》中的科技伦理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 144-150.
    [3] 沈继睿.论媒介技术与人的环境建构——对莱文森媒介技术哲学的推进.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5): 147-152.
    [4] 潘祥辉.论媒介技术演化和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关联.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95-100.
    [5] 王晓磊.论西方哲学空间概念的双重演进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113-119.
    [6] 王怡, 裘梦漪.跨媒体时代的视觉僭越——现代视传设计中“视觉思维”与“传播媒介”关系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98-100.
    [7] 许征文, 刘敏.资源理论关于竞争优势内涵认识的演变——从利润观到价值观再到支付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64-69.
    [8] 王颖.以学派观看待杜威中国学生院中国杜威派学人思想及其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87-91.
    [9] 李明伟.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3-6.
    [10] 孙圣兰, 夏恩君.技术系统演化的耗散结构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42-45.
    [11] 曾耀农.罗宾斯媒介理论及在中国的传播.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23-25.
    [12] 任建红.试论媒介对科技传播的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3): 26-28.
    [13] 李明伟.新媒介形态与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论”的宏大观照.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66-69.
    [14] 郑宏飞.自然资源的分析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37-39.
    [15] 田新华.编辑的语言文字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91-93.
    [16] 孟青.麦克卢汉在大众传播媒介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53-55.
    [17] 储朝晖.教育的经济作用特性新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13-15.
    [18] 曹观法.杜威的生产性实用主义技术哲学.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2): 28-31.
    [19] 李波.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模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81-83.
    [20] 张红峻, 路晋泽.创新力培养的知识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 79-8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671
  • HTML全文浏览量:0
  • PDF下载量:739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6-05-21
  • 刊出日期:2017-03-23

论网络社会时代的新媒介技术观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15CXW016)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一个以新媒介技术为标志的网络社会时代。在此之前,工业社会时代存在着3种重要技术观,即人本主义技术观、实用主义技术观和泛媒介技术观。3种技术观从不同层面体现和诠释了人与技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对海德格尔、杜威和麦克卢汉的代表性技术传播思想进行回顾和反思,可比较发现,正确认识新媒介技术,首先要融合3种技术视域;其次要对新媒介的技术特征和深层逻辑进行全面考察,最终形成技术、时空、价值和文化多维的新媒介技术观。只有不断地进行新媒介技术观的革新,才能引领网络社会时代的思维革命。

English Abstract

吴志远. 论网络社会时代的新媒介技术观[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157-16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2
引用本文: 吴志远. 论网络社会时代的新媒介技术观[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157-16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2
WU Zhiyuan. On the View of New Medium Technology in the Era of Network Socie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2): 157-16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2
Citation: WU Zhiyuan. On the View of New Medium Technology in the Era of Network Societ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2): 157-16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22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