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郭丽萍

downloadPDF
郭丽萍. 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6): 155-16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3249
引用本文: 郭丽萍. 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6): 155-16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3249
GUO Liping.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Western Nationalism Theory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6): 155-16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3249
Citation: GUO Liping.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Western Nationalism Theory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6): 155-16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3249

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324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助“民国地理学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研究”(11BZS084)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Western Nationalism Theory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 摘要: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之风鼓荡于中国,其理论渊源来自于西方,以法国为代表的强调公民理性联合的民族主义、以德国为代表强调共同族群文化信仰的民族主义尤有影响。其影响下,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主义理论探讨中出现了民权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与反传统民族主义等不同的主张。这些思考奠定了未来中国关于民族主义思考的框架,后世出现的国家民族主义的盛行、多民族一体格局的成形、反传统民族主义的持续及文化民族主义的曲折等,都可见其历史影响。
  • [1] 罗厚立. 从思想史视角看近代中国民族主义[J]. 管理与战略,1998(1):103-110.
    [2] 郑大华.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及形成[J]. 浙江学刊,2007(1):5-15.
    [3] 孙宏云. 1905-1907年汪精卫、梁启超关于种族革命的论战与伯伦知理《国家论》的关系[J]. 学术研究,2002(6):109-114.
    [4] 高力克. 梁启超的公民民族主义及其困境[J]. 政治思想史,2011(3):22-40.
    [5] 许纪霖. 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4):1-20.
    [6] 王宏斌. 论斯宾塞竞争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C]//郑大华、邹小站.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4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349-359.
    [7] 张淑娟.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的生成与外来关键性因素[J]. 世界民族,2010(2):6-14.
    [8] 沃森. 民族与国家——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M]. 吴洪英,黄群,译.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3.
    [9] 郑观应. 盛世危言[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212.
    [10] 梁启超. 饮冰室文集(6)[M]. 中华书局,1988.
    [11] 安东尼·史密斯. 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 叶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12] 张灏.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M]. 崔志海,葛夫平,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17.
    [13] 孙承希. 醒狮派的国家主义思想之演变[D]. 上海:复旦大学,2002:11;19.
    [14] 邹容. 革命军[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1.
    [15] 汪精卫. 研究民族与政治关系之资料[J]. 民报(第13号),1907(5):17-37.
    [16]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10)[M]. 北京:中华书局,1988:11.
    [17] 孙中山. 孙中山全集(9)[M]. 北京:中华书局,1986:321.
    [18] 梁启超. 饮冰室文集(13)[M]. 北京:中华书局,1988:75-76.
    [19] 梁启超. 饮冰室文集(19)[M]. 北京:中华书局,1988:31.
    [20] 汪精卫. 希望满州立宪者盍听诸[J]. 民报(第5号),1906(6):1-41.
    [21]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民族与民族主义[M]. 李金梅,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8.
    [22] 孙宏云. 汪精卫、梁启超"革命"论战的政治学背景关系[J]. 历史研究,2004(5):69-83.
    [23] 郑师渠. 近代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C]//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时期中国的命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66-269.
    [24] 鲁迅. 鲁迅全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2.
    [25] 陈独秀. 陈独秀文选[M].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17.
    [26] 李良玉. 从辛亥到五四:民族主义的历史考察[C]//李世涛. 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时期中国的命运.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209.
    [27] 萧一山. 民族之路[M]. 重庆:黄埔出版社,1940:115.
    [28] 孙中山. 孙中山全集(2)[M]. 北京:中华书局,1982:105.
    [29] 耿云志.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演变[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34.
    [30] 顾颉刚. 顾颉刚全集·宝树圆文存(四)[M]. 北京:中华书局,2011:94-106.
    [3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2)[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520-521.
    [32] 梁启超. 饮冰室文集(29)[M]. 北京:中华书局,1988:82-85.
    [33] 黄炎培. 中华民族复兴十讲[M]. 上海:国讯书店,1944:88.
  • [1] 冯济海.中华民族内群体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边界问题.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1): 164-17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2496
    [2] 倪昌红, 杜鹏程.管理理论的因果关系检验——实证主义的问题与批判实在论的启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 62-6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246
    [3] 朱军.国家义务构造论的功能主义建构.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 128-13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2749
    [4] 吴正泓, 陈通, 张保银.间接互惠下公共文化PPP项目机会主义行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6): 80-8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610
    [5] 林颖, 石义彬.反思与超越:论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功能主义意识形态.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 164-16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426
    [6] 李自雄.中国问题、民族身份与理论创新——兼答王伟博士.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142-14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21
    [7] 罗猛, 丁芝华.论美国刑罚理论发展中的边际主义路线.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135-140.
    [8] 张峰.“双S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6): 134-137.
    [9] 刘曙辉, 赵庆杰.康德与生态女性主义.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99-102.
    [10] 范建文.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与传统民族精神.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30-34.
    [11] 王进, 张颖.反本质主义与女性主义批判.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 47-50.
    [12] 陈慧.少数民族文化及心理特征对英语学习的迁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88-91.
    [13] 关奉, 冉生欣.中国视角的新自由主义.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89-91.
    [14] 杨建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体论意义——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81-83.
    [15] 曹莉萍.重商主义和天津商会.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91-93.
    [16] 孙晶.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 43-47.
    [17] 周立.泰勒的社群主义思想.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27-29.
    [18] 王贵明.乔伊斯的现代主义小说与西方文化传统.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87-90.
    [19] 脱傲.甘肃永登方言中的少数民族语言现象.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59-61.
    [20] 王月辉, 杨子卿.我国市场的品牌竞争态势与民族品牌竞争对策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3): 30-3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653
  • HTML全文浏览量:1
  • PDF下载量:559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7-03-07
  • 刊出日期:2017-12-12

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324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资助“民国地理学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研究”(11BZS084)

摘要: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之风鼓荡于中国,其理论渊源来自于西方,以法国为代表的强调公民理性联合的民族主义、以德国为代表强调共同族群文化信仰的民族主义尤有影响。其影响下,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主义理论探讨中出现了民权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与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与反传统民族主义等不同的主张。这些思考奠定了未来中国关于民族主义思考的框架,后世出现的国家民族主义的盛行、多民族一体格局的成形、反传统民族主义的持续及文化民族主义的曲折等,都可见其历史影响。

English Abstract

郭丽萍. 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6): 155-16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3249
引用本文: 郭丽萍. 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6): 155-16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3249
GUO Liping.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Western Nationalism Theory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6): 155-16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3249
Citation: GUO Liping.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Western Nationalism Theory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6): 155-16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3249
参考文献 (3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