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二象对偶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

韩海彬,李增田

downloadPDF
韩海彬, 李增田. 基于二象对偶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 71-7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700
引用本文: 韩海彬, 李增田. 基于二象对偶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 71-7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700
HAN Haibin, LI Zengtia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wo-image Dual Theor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 71-7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700
Citation: HAN Haibin, LI Zengtia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wo-image Dual Theor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 71-7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700

基于二象对偶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70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13YJA790058)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wo-image Dual Theory

  • 摘要: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推进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基于二象对偶论,在完全空间下将城镇化系统设计为以城镇化水平表征的实象和以城镇化效率表征的虚象构成的二象系统。在对城镇化系统的虚实二象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测度了2006-2014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化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中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国城镇化效率则出现微弱下降。(2)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演进大致呈"M形";中部地区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在考察期内变化幅度较小,并且呈微弱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整个上升趋势中又伴随着"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动态变化过程。(3)不同省份之间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并且呈扩大趋势。此外,各省份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
  • [1] 城市中国计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及若干问题研究[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1-10.
    [2] 李小建,罗庆. 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2):47-53.
    [3] 王宏伟,李平,朱承亮. 中国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J]. 河北学刊,2014,34(6):95-100.
    [4] 杨仪青.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析[J]. 现代经济探讨,2015(5):35-39.
    [5] 闰彩霞,鲍宗豪. 构建可持续城镇化系统治理范式[J]. 探索与争鸣,2016(6):66-69.
    [6] 张立荣,张金庆. 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调逻辑:一个复合型分析框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2):19-28.
    [7] GROSSMAN G,KRUEGER A.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353-377.
    [8] 李江苏,王晓蕊,苗长虹,等.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4,34(10):70-77.
    [9] 樊鹏飞,梁流涛,李炎埔,等.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 资源科学,2016,38(12):2361-2374.
    [10] 严思齐,吴群.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非协调性和互动关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28-36.
    [11] 洪源,杨司键,李礼. 21世纪以来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是否导致了城镇化"地与人"非协调发展Ä[J]. 中国软科学,2017(5):181-192.
    [12] 徐飞,高隆昌. 二象对偶空间与管理学二象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1-122.
    [13] 冯志军,明倩,康鑫. 产业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二象对偶理论与系统演化的视角[J]. 科技与经济,2014,27(1):21-25.
    [14] 高隆昌,李伟. 管理二象对偶论初探[J]. 管理学报,2009,6(6):718-721.
    [15] 高隆昌,徐飞,陈绍坤.系统学二象论:理论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16-118.
    [16] 陈晓红,杨志慧. 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用评估体系研究——以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15,23(1):146-153.
    [17] 郭亚军. 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9-130.
    [18] 韩增林,李彬,张坤领. 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 地理研究,2015,34(11):2305-2048.
    [19] 朱雪龙. 应用信息论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0] TONE K.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130(3):498-509.
    [21] 成刚.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MaxDEA软件[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62-70.
    [22] TONE K.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2,143(1):32-41.
    [23] 杨骞,张义凤. 中国地方财政支出无效率的来源[J]. 统计研究,2015,32(4):43-50.
    [24] 胡志九. 中国融资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度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3):34-40.
    [25] 逯进,郭志仪. 中国省域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演进[J]. 人口研究,2014,38(6):40-56.
    [26] 宋祺佼,吕斌. 城市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以中国低碳试点城市为例[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2):20-27.
    [27] 刘娜娜. 高校科技创新-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2016:82-90.
    [28] 吴旭晓. 新型城镇化效率演化趋势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 商业研究,2013(3):44-51.
    [29] 范建双,虞晓芬,张利花. 中国区域城镇化综合效率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 地理科学,2015,35(9):1077-1085.
    [30] 陈伟,冯志军. 基于指标一致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测度及比较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6):114-117.
    [31] 陈伟等. 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研究——基于二象对偶理论的视角[J]. 科学学研究,2011,29(2):306-313.
    [32] 秦佳,李建民. 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J]. 人口研究,2013,37(2):25-40.
    [33] 赵黎明,焦珊珊. 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城镇化效率时空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2):97-104.
    [34] 韩刚,袁家冬,王兆博. 吉林省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的时空演变及相关性[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20-27.
    [35] 黄永斌,董锁成,白永平. 中国城市紧凑度与城市效率关系的时空特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3):64-72.
    [36] 刘娜娜,王效俐,韩海彬. 高校科技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0):59-69.
  • [1] 韦淼, 张翼驰, 胡锡琴.收入视角下城镇化质量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 -.
    [2] 王俊龙, 郭贯成.长江经济带城市化发展水平时空差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5): 66-74, 10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5152
    [3] 陶焜炜.刑事证据审查体系的层阶化再造——以规范要素的系统性整合为基点.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 -.
    [4] 席建成, 孙早, 韩雍.所有制结构、市场化水平与产业政策分散性.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79-8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271
    [5] 王琰, 王庆明.城市治理与绿地空间——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使用方式的转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5): 76-8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152
    [6] 方德斌, 陈卓夫, 郝鹏.北京城镇居民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基于LMDI分解法.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 30-3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6537
    [7] 王毅杰, 余庆洋, 王刘飞.社会经济地位、环境关心与城镇居民绿色消费.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 56-6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3180
    [8] 金巍, 章恒全, 王惠, 尚正永, 刘双双.城镇化、水资源消耗的动态演进与门槛效应.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 42-5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3813
    [9] 许秀川, 梁义娟, 王志章.城镇化偏差与城乡收入差距非线性均衡及调控.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 109-11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418
    [10] 卢娜, 冯淑怡, 陆华良.中国城镇化对建筑业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差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 8-1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2167
    [11] 宋祺佼, 吕斌.城市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以中国低碳试点城市为例.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20-2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03
    [12] 汪泽波, 陆军, 王鸿雁.如何实现绿色城镇化发展?——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 43-5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2101
    [13] 梁媛.城镇化、老龄化背景下的民生财政与居民消费.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 92-98.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1166
    [14] 曹飞.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质量动态测度.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 108-11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701
    [15] 申俊, 孙涵, 成金华.中国城镇居民能源消费及其影响因素.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 45-5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107
    [16] 李隆伟, 郭沛.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6-2011年全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证据.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 73-7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410
    [17] 吴一亮.论建立一体化联合动员机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26-28.
    [18] 洪瑾.论社区建设的社会化.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5): 41-43.
    [19] 蔡婷婷, 陆晨.论高教期刊编辑的国际化意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3): 91-93.
    [20] 刘伟德.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就业率影响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 41-4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661
  • HTML全文浏览量:1
  • PDF下载量:270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7-07-10
  • 刊出日期:2018-04-28

基于二象对偶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700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13YJA790058)

摘要: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推进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是当前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基于二象对偶论,在完全空间下将城镇化系统设计为以城镇化水平表征的实象和以城镇化效率表征的虚象构成的二象系统。在对城镇化系统的虚实二象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测度了2006-2014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化系统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1)考察期内,中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中国城镇化效率则出现微弱下降。(2)全国范围和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演进大致呈"M形";中部地区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在考察期内变化幅度较小,并且呈微弱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整个上升趋势中又伴随着"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动态变化过程。(3)不同省份之间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差异显著,并且呈扩大趋势。此外,各省份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

English Abstract

韩海彬, 李增田. 基于二象对偶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 71-7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700
引用本文: 韩海彬, 李增田. 基于二象对偶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 71-7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700
HAN Haibin, LI Zengtia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wo-image Dual Theor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 71-7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700
Citation: HAN Haibin, LI Zengtia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Two-image Dual Theor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3): 71-7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700
参考文献 (3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