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制度功能与完善

张真源,黄锡生

downloadPDF
张真源, 黄锡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制度功能与完善[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 162-17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844
引用本文: 张真源, 黄锡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制度功能与完善[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 162-17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844
ZHANG Zhenyuan, HUANG Xisheng. System Functions and Perfection of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1): 162-17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844
Citation: ZHANG Zhenyuan, HUANG Xisheng. System Functions and Perfection of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1): 162-17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844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制度功能与完善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84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研究"(14ZDC029);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环境风险预警的法治化构建"(CYB18050);司法部重点课题"生态环境法律保护机制研究"(14SFB1009)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DF46

System Functions and Perfection of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已经成为引导中国地方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公众应对资源环境风险理性的新型治理手段。作为国家环境治理风暴中急速诞生的制度"半成品",其制度运行化效果并不乐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技术风险性质决定了其无须经涉复杂的价值论与认识论的博弈。因此,为保障制度功能的有效实现,依"理性-工具范式"来完善该制度是较为可行的路径。首先,实行以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为统领的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立法模式;其次,实施定期综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与动态单项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模式;再次,设置民主协商路径,进行有效的资源环境风险沟通;最后,建立动态的预警应责机制,保障制度功能的落实。
  • [1] 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M]. 康乐,吴乃德,简惠美,等,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7-317.
    [2] 伊丽莎白·费雪. 风险规制与行政宪政主义[M]. 沈岿,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37.
    [3] 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7-147.
    [4] 顾自安. 制度发生学探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J]. 当代经济管理,2006(4):12-17.
    [5] 马尔萨斯. 人口原理[M]. 朱泱,胡企林,朱和中,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18.
    [6] 张林波,李文华,刘孝富,等. 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J]. 生态学报,2009(2):879-887.
    [7] 刘文政,朱瑾.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75-86.
    [8] DAILY G,EHRLICH P. Popul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earth's carrying capacity[J]. Bioscience,1992(10):761-765.
    [9] 竺可桢. 论中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成的关系[J]. 地理学报,1964(1):1-13.
    [10] 施雅风,曲耀光. 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94.
    [11] 许联芳,杨勋林,王克林,等. 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2006(5):1111-1116.
    [12] 吕苑娟.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方案审议通过[N]. 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10-18(6).
    [13] 王小鲁,樊刚,刘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 经济研究,2009(1):4-16.
    [14] 温晓琼,周亚雄.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J]. 城市问题,2013(1):40-44.
    [15] 钟世坚. 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3:56.
    [16] MUNDA G. Measuring sustainability:a multi-criterion framework[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05,7(1):117-134.
    [17] NORGAARD R. Economic indicators of resource scarcity:a critical essa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0,19(1):19-25.
    [18] 刘胜芬,刘斐.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1):78-80.
    [19] 杜辉. 论制度逻辑框架下环境治理模式之转换[J]. 法商研究,2013(1):69-76.
    [20] 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联合印发.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J]. 地球,2016(11):3-14.
    [21] 邓小云.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24-56.
    [22] 凯斯. 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与环境[M]. 师帅,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6-7.
    [23] LUHMANN N. Risk:a sociological theory[M]. Berlin:Gruyter Press,1993:62-67.
    [24] 秦鹏,唐道鸿. 环境协商治理: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7):79-83.
    [25] 戚建刚. 风险规制过程合法性之证成——以公众和专家的风险知识运用为视角[J]. 法商研究,2009(5):49-59.
    [26] 沈岿. 行政监管的政治应责:人民在哪?如何监管?[J].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2):5-21.
    [27] 樊杰,王亚飞,汤青,等. 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2014版)学术思路与总体技术流程[J]. 地理科学,2015(1):1-10.
    [28] 贺雪峰,刘岳. 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J]. 学术研究,2010(6):32-37.
    [29] 苏力. 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J]. 中国社会科学,1999(5):57-71.
    [30] 戚建刚. 我国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之反思[J]. 法学,2014(10):92-98
    [31] 齐亚彬.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 生态经济,2005(5):7-11.
    [32] 封志明,杨艳昭,江东,等.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生态学报,2016(22):7140-7145.
    [33] 徐勇,张雪飞,周侃,等.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超载成因分析方法及应用[J]. 地理科学进展,2017(3):277-285.
    [34] CARY C,GARY E. Marchant,shifiting sands:the limits of science in setting risk standards[J].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2004:152-1255.
    [35] 王天天,高帅. 遵循生态文明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位经济社会发展[J]. 环境保护,2015(16):12-14.
    [36] 理查德. 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 沈岿,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0-11.
    [37] 黄锡生,韩英夫. 环评区域限批制度的双阶构造及其立法完善[M]. 法律科学,2016(6):138-149.
    [38] 黄锡生,张真源. 中国突发环境事件预警法律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7(2):27-33.
    [39] 杜建勋. 论我国邻避风险规制的的模式及制度框架[J]. 现代法学,2016(6):108-123.
    [40] 哈贝马斯.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 童世骏,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358-390.
    [41] 卢梭. 社会契约论[M]. 何兆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1-86.
  • [1] 唐葆君, 陈俊宇, 王崇州.政策工具视角下能源行业发展差异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2): 21-27.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0247
    [2] 王林钰, 陈浩, 陈思源, 王玉昆.城市层面能源-经济-环境-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与实证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1): 51-6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2667
    [3] 易兆强, 吴利华.环境政策工具一致地促进了工业绿色转型吗? ——基于政策组合视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5455
    [4] 林星阳.环境税视野下税收中性原则的协调路径.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2): 131-14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4686
    [5] 董正爱, 袁明.环境健康风险视域下环境标准的理性反思与规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1): 137-14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2275
    [6] 孔昭君, 张萌.初论国防经济学思想演进.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3(1): 106-11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1.5346
    [7] 韩海彬, 李增田.基于二象对偶论的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 71-7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700
    [8] 黄清煌, 高明, 吴玉.环境规制工具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环境分权的门槛效应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 33-4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1063
    [9] 黄锡生, 周海华.环境风险管理思维重塑——以预警污染者付费原则的适用为视角.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 136-141.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1374
    [10] 胡枚玲.从美国BIT范本看国际投资与环境保护之协调.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 150-156.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6.0120
    [11] 徐枫, 李云龙.金融支持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效率研究——基于F-SCP范式分析.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29-39.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5.0205
    [12] 夏春利.ITU空间频率轨道资源分配与协调规则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91-96.
    [13] 刘佳, 朱东华, 汪雪峰.基于监测交易的股指期货合约操纵策略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4-18.
    [14] 刘丹鹤.环境规制工具选择及政策启示.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 21-26.
    [15] 赵涛, 李晅煜.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1-16.
    [16] 刘浪, 邓伟.基于免疫危险理论的危机预警系统设计.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37-40.
    [17] 彭学君, 李志祥, 李彭城.学校危机管理预警与处置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 15-17.
    [18] 任民.新安全观与科学发展观——兼论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18-21.
    [19] 王长乐.对教育的敬畏:教育发展所必需的理性认识.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3-6.
    [20] 苏海燕, 曾华锋.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经济人范式的演进.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4): 54-5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513
  • HTML全文浏览量:0
  • PDF下载量:266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8-01-09
  • 刊出日期:2019-01-10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制度功能与完善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844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研究"(14ZDC029);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环境风险预警的法治化构建"(CYB18050);司法部重点课题"生态环境法律保护机制研究"(14SFB1009)

  • 中图分类号:DF46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已经成为引导中国地方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公众应对资源环境风险理性的新型治理手段。作为国家环境治理风暴中急速诞生的制度"半成品",其制度运行化效果并不乐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技术风险性质决定了其无须经涉复杂的价值论与认识论的博弈。因此,为保障制度功能的有效实现,依"理性-工具范式"来完善该制度是较为可行的路径。首先,实行以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为统领的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立法模式;其次,实施定期综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与动态单项资源环境风险预警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模式;再次,设置民主协商路径,进行有效的资源环境风险沟通;最后,建立动态的预警应责机制,保障制度功能的落实。

English Abstract

张真源, 黄锡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制度功能与完善[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 162-17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844
引用本文: 张真源, 黄锡生.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制度功能与完善[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 162-17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844
ZHANG Zhenyuan, HUANG Xisheng. System Functions and Perfection of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1): 162-170.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844
Citation: ZHANG Zhenyuan, HUANG Xisheng. System Functions and Perfection of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1): 162-170.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2844
参考文献 (4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