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观心与感通——哲学感通论发微

杨虎

downloadPDF
杨虎. 论观心与感通——哲学感通论发微[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166-17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336
引用本文: 杨虎. 论观心与感通——哲学感通论发微[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166-17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336
YANG Hu. On Ontological Meditation and Ontological Feeling—An Interpretation of Ontological Feeling in Confucian Philosoph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2): 166-17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336
Citation: YANG Hu. On Ontological Meditation and Ontological Feeling—An Interpretation of Ontological Feeling in Confucian Philosoph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2): 166-17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336

论观心与感通——哲学感通论发微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336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家哲学现代转型研究”(16JJD72001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虎(1989-),男,博士研究生,讲师,E-mail:yanghu0592@163.com

  • 中图分类号:B222

On Ontological Meditation and Ontological Feeling—An Interpretation of Ontological Feeling in Confucian Philosophy

  • 摘要: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流思路揭明了感通之于心性开显的意义,即感通是心性本体的自身开显机制。感通中,观“心”即“无心”,“见”(现)天地万物之因缘整体无碍;观一心即万心,人心皆有其本源情感显现之根源,不待而与他心相即,观这“人间世”的一切境界皆“在感通之中”,见人我、物己无碍;从而,在存在观法上为个体奠立积极的生活姿态。生活相续而感通不已,观心切转的发生契机必就任一心念而言,并在实际的感通历程中具体实现出来。
  • [1] 牟宗三. 周易哲学讲演录[M].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63.
    [2] 肖雄. 牟宗三哲学中的"寂感"思想之论析[J]. 周易研究,2016(5):88-96.
    [3] 刘乐恒. 唐君毅易学思想中的"感通"问题[J]. 周易研究,2014(3)38-47.
    [4] 黎德清. 朱子语类[M]. 王星贤,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新编本[M]. 吴光,编校.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6] 王畿. 王畿集[M]. 吴震,编校整理. 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7]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M].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63.
    [8] 张祥龙. 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原意(修订本)[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65.
    [9] 唐君毅.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 王文锦. 礼记译解[M]. 北京:中华书局,2001:529.
    [11]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329.
    [12] 杨虎. 从无生性原在到有死性此在——重读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J]. 河北学刊,2015(4):32-38.
    [13] 程颢,程颐. 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14]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M]. 陈嘉映,王庆节,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13.
    [15] 郭庆藩. 庄子集释[M]. 王孝鱼,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61:209.
    [16] 牟宗三.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54.
    [17] 杨虎. 阳明心物说的存在论阐释[D]. 济南:山东大学,2014:41.
    [18] 黄玉顺. 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39.
    [19]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邓晓芒,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9.
    [20] 杨虎. 哲学的新生——新基础主义道路:传统基础主义与反基础主义之"后"[J]. 江汉论坛,2016(10):47-53.
    [21] 智顗. 妙法莲华经玄义[M]//南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修. 大正藏第33册[C]. 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697.
    [22] 知礼. 十不二门指要[M]//南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修. 大正藏第46册[C]. 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707.
    [23] 毗婆尸佛经[M]//南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编修. 大正藏第1册[C]. 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155.
  • [1] 杨淑芳, 张朋柱.基于智慧健康养老社区的老年人孤独感探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4(6): 104-11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2.3820
    [2] 陈兵.从高通案看韩国规制滥用知识产权垄断新发展.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 158-165.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1061
    [3] 陈九生, 周孝华.沪港通背景下沪港股市联动性研究.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 87-93.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7.0212
    [4] 张亮.我们应当提供什么样的哲学通识教育?.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 154-157.
    [5] 孙乐强.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对哲学通识教育的引导作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4): 158-160.
    [6] 郝敬.援子入史的误读与误判——刘知幾《史通》“小说”辨.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6): 137-143.
    [7] 孙卫敏, 吕翠.组织支持感与员工敬业度关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 67-73.
    [8] 王俊虎.论老舍与曹禺的婚恋择偶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122-126,131.
    [9] 赖雅坤, 吴俊清.试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5): 142-144.
    [10] 马坤, 袁赵平.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104-106.
    [11] 许征文, 刘敏.资源理论关于竞争优势内涵认识的演变——从利润观到价值观再到支付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 64-69.
    [12] 李赫亚.论军工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历史感的培养.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88-90.
    [13] 孙圣兰, 夏恩君.技术系统演化的耗散结构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42-45.
    [14] 魏世梅.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择业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6): 112-114.
    [15] 郭瑞英, 周小安.论“和亲”对“通贡、互市”的意义.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95-97.
    [16] 史彦, 李印香.略论成人高等教育的数量观与质量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6): 74-76.
    [17] 李志红.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74-77.
    [18] 郑宏飞.自然资源的分析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 37-39.
    [19] 田新华.编辑的语言文字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91-93.
    [20] 张红峻, 路晋泽.创新力培养的知识观.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 79-8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672
  • HTML全文浏览量:1
  • PDF下载量:189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19-09-20
  • 刊出日期:2020-07-09

论观心与感通——哲学感通论发微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336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家哲学现代转型研究”(16JJD720010)

    作者简介:

    杨虎(1989-),男,博士研究生,讲师,E-mail:yanghu0592@163.com

  • 中图分类号:B222

摘要:感通是中国哲学中用以表示人、物、理、事等发生某种勾连活动及其呈现状态的观念。感通论贯穿于儒家哲学主线之中,儒家心性论的主流思路揭明了感通之于心性开显的意义,即感通是心性本体的自身开显机制。感通中,观“心”即“无心”,“见”(现)天地万物之因缘整体无碍;观一心即万心,人心皆有其本源情感显现之根源,不待而与他心相即,观这“人间世”的一切境界皆“在感通之中”,见人我、物己无碍;从而,在存在观法上为个体奠立积极的生活姿态。生活相续而感通不已,观心切转的发生契机必就任一心念而言,并在实际的感通历程中具体实现出来。

English Abstract

杨虎. 论观心与感通——哲学感通论发微[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166-17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336
引用本文: 杨虎. 论观心与感通——哲学感通论发微[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2): 166-17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336
YANG Hu. On Ontological Meditation and Ontological Feeling—An Interpretation of Ontological Feeling in Confucian Philosophy[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2): 166-172.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336
Citation: YANG Hu. On Ontological Meditation and Ontological Feeling—An Interpretation of Ontological Feeling in Confucian Philosophy[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22(2): 166-172.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0.3336
参考文献 (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