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

王科,李世龙,李思阳,王智鑫

downloadPDF
王科, 李世龙, 李思阳, 王智鑫.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2): 36-44.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070
引用本文: 王科, 李世龙, 李思阳, 王智鑫.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2): 36-4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070
WANG Ke, LI Shilong, LI Siyang, WANG Zhixin. Reviews of China’s Carbon Market and Prospects of Its Optimal Rolling Out Plan (2023)[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25(2): 36-44.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070
Citation: WANG Ke, LI Shilong, LI Siyang, WANG Zhixin. Reviews of China’s Carbon Market and Prospects of Its Optimal Rolling Out Plan (2023)[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25(2): 36-4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070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07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71022, 72271026, 72293601, 72293600)
详细信息

Reviews of China’s Carbon Market and Prospects of Its Optimal Rolling Out Plan (2023)

图(6)/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58
  • HTML全文浏览量:13
  • PDF下载量:17
  • 被引次数: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2022-01-16
  • 网络出版日期:2023-03-14
  • 刊出日期:2023-03-15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07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871022, 72271026, 72293601, 72293600)
    作者简介:

    王科(198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wangkebit@bit.edu.cn

    李世龙(2000—),男,本科生,E-mail:lsl3267716668@163.com

    李思阳(1999—),女,硕士研究生,E-mail:lsy601199@163.com

    王智鑫(1998—),男,硕士,E-mail:wangzhixin_bit@163.com

  • 中图分类号:F416

摘要: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球共34个碳市场正在运行,国际碳市场短期内不确定性增加,但长期发展向好。国内碳市场建设更加规范,碳配额累计成交额达104.74亿元,累计成交量达2.29亿吨,价格波动性相较于试点碳市场最低;试点碳市场碳配额累计线上成交额达106.40亿元,累计线上成交量达3.98亿吨,价格水平较2021年提升了约64%。近年来国内企业对全国碳市场启动的响应明显。针对全国碳市场建设计划内和计划外行业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下一阶段全国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时的行业优先纳入顺序建议为:水泥制造、炼钢、平板玻璃制造、非木竹浆制造、木竹浆制造、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氮肥制造等计划内行业,以及热力生产和供应、铁合金冶炼、其他专用化学产品制造、黑色金属铸造、水泥制品制造、炼铁、其他水泥类似制品制造、砼结构构件制造、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计划外行业。预计全国碳市场2023年以后将逐步纳入更多行业,增加碳金融产品种类,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始设置碳配额有偿分配比例。

English Abstract

王科, 李世龙, 李思阳, 王智鑫.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2): 36-44.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070
引用本文: 王科, 李世龙, 李思阳, 王智鑫.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J]. bob手机在线登陆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2): 36-4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070
WANG Ke, LI Shilong, LI Siyang, WANG Zhixin. Reviews of China’s Carbon Market and Prospects of Its Optimal Rolling Out Plan (2023)[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25(2): 36-44.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070
Citation: WANG Ke, LI Shilong, LI Siyang, WANG Zhixin. Reviews of China’s Carbon Market and Prospects of Its Optimal Rolling Out Plan (2023)[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3, 25(2): 36-44.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23.9070
    • 目前,全球范围内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主要分布在欧洲、东南亚和北美洲地区,覆盖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左右[1]。本文通过成交均价(每日交易价格的均值)、排放覆盖率(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量占该地区碳排放总量比率)、价格波动率(每期价格较上一期价格波动率取平均)、碳排放强度(2021年该地区碳排放总量/该地区2021年GDP)、经济效益(2021年该地区通过拍卖碳配额获得的收入/该地区2021年GDP)和纳入大类行业个数(电力、工业、建筑、交通、航空、废弃物、林业等七个行业中被纳入该地区碳市场的个数),共六个指标对比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发展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表 1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总体发展情况(2021—2022年)

      地区/指标 成交均价/
      (美元/吨CO2)
      排放覆
      盖率/%
      价格波
      动率/%
      碳排放强度/
      (吨CO2/万美元)
      经济效益/
      %
      纳入大类行业
      个数/个
      欧盟 87.30 39 6.00 1.60 0.21 3
      英国 96.30 28 4.00 1.06 0.19 3
      中国(全国) 8.85 44 2.00 5.95 1
      韩国 20.19 73 6.00 3.35 0.01 5
      新西兰 50.07 49 3.00 3.17 0.37 7
        数据来源:原始数据取自wind和各试点碳市场交易所,经作者计算整理。

      欧盟碳市场成交均价和价格波动率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处于较高水平;英国碳市场成交均价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处于较高水平;韩国碳市场碳排放覆盖率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处于较高水平;新西兰碳市场经济效益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处于较高水平,且已将七个行业全部纳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此外,美国RGGI碳市场排放覆盖率和纳入行业个数在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均处于较低水平;加州碳市场则处于较高水平。加拿大魁北克碳市场碳排放覆盖率为78%,相较于全球其他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处于较高水平。相较于其他全球主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国碳排放强度处于较高水平(5.95吨CO2/万美元)。此外,全国碳市场成交均价为8.85 美元/吨 CO2,价格波动率为2%,在全球主要碳市场中均处于较低水平。

    • 全国碳市场整体运行情况稳中有进。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国家向2 162家发电企业发放配额,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的单位占比84.78%。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量最大的地区依次为山东、内蒙古和江苏,主要对常规燃煤机组进行配额分配(占比80.7%),整体履约率为99.5%[2]。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配额累计交易量5 085.88万吨CO2,其中大宗协议交易为主要交易方式(占比87.84%)。累计交易额28.12亿元,线上交易成交均价为58.08元/吨CO2,相比于2021年的46.60元/吨CO2提升了24.64%。

      交易量呈现明显周期性。年初和年末交易量较高,而在年中表现较为低迷(图1),2022年交易集中度[3](即每年交易量最多的前20%交易日的交易量之和/全年总交易量)为91.93%,较2021年80.80%提升了11.13个百分点。

      图 1全国碳市场日成交量和日成交均价情况

      每日成交均价相对平稳。线上交易价格波动相对平稳(图1),总体上围绕58元/吨CO2上下波动,价格波动性(年度最高成交价格与最低成交价格之差)为13.36元/吨CO2,低于所有试点碳市场的价格波动性。

      碳市场的建设更加规范。国家重视重点排放单位配额清缴完成情况和处理信息透明度。第一个履约周期结束后,生态环境部印发相关文件要求各省份对未按时足额清缴配额的企业进行处理。国家重视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2022年3月14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对部分机构存在的篡改伪造检测报告等问题进行了公开通报。2022年8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电力等八个重点碳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相关标准。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备案申请有望重启。全国碳市场启动时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纳入交易范围。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全国碳市场用于配额清缴低销的CCER量累计约3 273万吨CO2,为189个自愿减排项目业主或相关市场主体带来收益约9.8亿元[2]。2022年以来,全国碳市场CCER日成交均价在2022年9月份之前呈上升趋势,9月份达到最高日成交均价64.45元/吨,9月份以后呈现略微下降趋势,日成交均价回落到60元/吨CO2左右。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暂停CCER项目备案申请,各个试点碳市场仅对CCER存量进行交易,2023年CCER项目备案申请有望重启。

    • 北京、天津、上海等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建立至今运行情况良好,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铺垫。本文涉及的中国试点碳市场原始数据来自wind和各试点碳市场交易所,统计数据仅反映线上交易情况,试点碳市场运行基本情况如下所述。

    • 2022年内七个试点碳市场累计实现线上配额交易总量约3 472.72万吨CO2,实现交易额约20.20亿元。以累积线上成交总量和成交总额看,广东碳市场最高,重庆碳市场最低。就成交均价而言,北京碳市场最高,天津碳市场最低,具体如表2所示。

      表 2七个试点碳市场累计线上配额成交情况

      试点 开市日期 成交总量/万吨CO2 成交总额/亿元 成交均价/(元/吨CO2
      北京 2013-11-28 1 815.31 12.29 87.57
      天津 2013-12-26 2 380.79 5.88 32.40
      上海 2013-11-26 1 943.39 6.39 56.58
      深圳 2013-06-18 5 429.89 14.11 34.67
      广东 2013-12-19 19 063.20 46.52 76.39
      湖北 2014-04-02 8 211.21 20.25 47.37
      重庆 2014-06-19 1 047.19 0.96 39.29
        数据来源:原始数据取自wind和各试点碳市场交易所,经作者计算整理。
    • 2014—2022年各试点碳市场线上总交易量对比情况显示(图2),广东碳市场交易量占比最高(48.24%),重庆碳市场交易量占比最低(2.67%),近年来北京、天津、深圳、重庆碳市场交易量占比呈上升趋势,湖北和上海碳市场波动较大,广东碳市场呈现下降趋势。

      图 2七个试点碳市场年度线上交易量占比情况(2014—2022年)

    • 本文从交易集中度和交易活跃度(即全年总交易量/全年配额总量)两个方面分析各试点碳市场线上交易特征(图3)。就交易集中度而言,自2020年起,广东、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碳市场呈上升趋势,湖北和重庆碳市场波动较大。2022年除湖北碳市场外,其他试点碳市场交易量较2021年更加集中,其中天津碳市场交易集中度高达100%,上海、深圳、北京、重庆碳市场交易集中度均在90%以上。就交易活跃度而言,自2019年起,重庆、天津、广东、深圳碳市场呈上升趋势,湖北碳市场波动较大,北京和上海碳市场呈下降趋势。2022年,天津、上海、湖北、广东、深圳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提升,其中天津碳市场提升最为明显(+2.39%),北京和重庆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有小幅下降(−0.23%和−0.36%)。

      图 3试点碳市场交易集中度与交易活跃度

    • 七个试点碳市场自开市以来线上交易日成交均价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北京碳市场日成交均价呈上升趋势,2022年日成交均价较2021年上涨幅度较大。天津碳市场日成交均价在2019年之前呈下降趋势,2019年之后则呈上升趋势,在2022年上半年稳定在28元/吨CO2,下半年围绕36元/吨CO2上下波动。上海碳市场日成交均价自开市以后至2016年5月呈下降趋势,此后呈上涨趋势。湖北碳市场日成交均价整体平稳,在2022年内围绕46元/吨CO2上下波动。广东碳市场日成交均价呈“U形”,在2022年内围绕78元/吨CO2上下波动。深圳碳市场日成交均价在刚开市时波动剧烈,此后大部分年份围绕35元/吨CO2小范围波动。重庆碳市场日成交均价自开市至2019年10月波动剧烈,此后围绕25元/吨CO2上下波动。

      图 4七个试点碳市场的日均成交价格变化趋势(2013—2022年)

    • 全国试点碳市场总体履约情况良好,除北京、深圳和重庆碳市场外,其余试点碳市场2021年度履约率均超过99%,其中上海、天津、湖北碳市场最近五年履约率均达到100%(表3)。

      表 3七个试点碳市场履约情况(2013—2021年) 单位:%

      地区 年度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北京 97 100 100 100 99 100 100 100 未公布
      天津 96 99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
      上海 100 100 100 99 100 100 100 100 100
      湖北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广东 99 99 100 100 100 99 100 100 99
      深圳 99 99 100 99 99 99 100 100 未公布
      重庆 70 未公布 未公布 未公布 未公布 未公布 未公布 未公布
        数据来源:原始数据取自wind、中国碳排放交易网和各试点碳市场交易所,经作者计算整理。
    • 本文获取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公司2015—2021年年报,并根据中国证券监管委员会公布的《2021年三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对年报按照门类进行分类。本文以平均关键词词频(该门类中有关节能减碳的关键词词频除以该门类所含企业个数)[4]衡量企业对国家碳市场响应情况。整体而言,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平均关键词词频在所有门类中处于最高水平,这与发电行业优先纳入碳市场有关。另外,2015年以来各门类中平均关键词词频均逐年上升,表明2015年以来企业对节能减碳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另外,就关注内容而言,各门类企业年报中提出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为“新能源”“风电”“水电”“节能”和“能源管理”,前三个关键词体现出对新能源开发的重视,后两个关键词则表明对现有能源节约和管理的重视。2021年7月21日全国碳市场线上交易正式启动,各个门类企业平均关键词词频迅速上升,一定程度上表明2021年企业对全国碳市场线上交易启动响应明显。

    • 本文按年对碳排放交易网2013—2021年所有相关新闻文本进行关键词提取整理和统计,发现社会关注内容紧跟国家碳市场建设形势。如2014年高频关键词出现“交易”,这与中国2013年正式启动试点碳市场有关。2017高频关键词出现“市场”,这与2017年是全国碳市场启动年份有关。2021年出现新关键词“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与中国于2020年首次明确提出“双碳”目标有关。

    •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由此正式启动,但是全国碳交易体系中纳入的行业从最初计划的石化、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化工、建材等能源密集型行业(共包含14个四位数工业行业,以下称“计划内行业”),减少到第一阶段只纳入火力发电行业,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将逐步纳入剩余重点计划内行业。确定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和行业纳入顺序是碳市场建设的重要环节,对碳市场的减排效果、市场作用乃至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基于中国全国碳市场的现状及相关政策,通过建模评估提出行业覆盖范围和行业纳入顺序优化建议。

      本文构建了全国碳市场行业纳入顺序优化模型,该模型基于改进的参数法方向距离函数计算企业在每个百分比减排量尺度下的边际减排成本[5-6],同时遵从“边际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先减排”的思想,采用自上而下的经济学方法和自下而上的工程方法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构造碳市场的边际减排成本曲线[7],以所有企业纳入碳市场所节约的减排总成本占其工业总产出的比重和减排量为主要指标构建优化模型。本文采用中国企业税收调查数据库中1 300~4 600代码行业的样本企业信息,针对全国碳市场目前计划内的14个四位数工业行业,以及计划外的50个主要碳排放工业行业(以下称“计划外行业”)开展研究,分析总共涉及64个四位数工业行业,涵盖了超过97%的中国工业碳排放,研究设置了3种碳市场纳入门槛(5 000吨、10 000吨和26 000吨)和4种减排目标(5%、10%、15%和20%)的12种交叉情景,并针对仅考虑纳入计划内14个行业、在保留计划内行业基础上扩充50个计划外行业分别进行模拟[8]。12种情境下计划内和计划外行业纳入顺序的整体分布情况无较大差异,显示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本文将纳入门槛为26 000吨且减排目标为20%的情景作为基准情景展示模拟结果。

    • 如果全国碳市场下一阶段优先考虑纳入剩余的13个计划内行业,且下一步一次性纳入n(1≤n≤13)个计划内行业,则每一种行业组合将与火力发电行业共同纳入碳市场,称为“火电+n”组合。利用行业纳入顺序优化模型计算出每种“火电+n”组合带来的减排成本节约占比,得到最优行业组合,并总结出13个计划内行业的最佳纳入顺序。

      图5展示了全国碳市场一次性纳入1~3个计划内行业的全部行业组合模拟结果,减排成本节约占比最高的行业组合即为最优纳入组合顺序。全国碳市场下一阶段13个计划内行业的最优纳入顺序为:(1)水泥制造(减排量856.46兆吨、减排成本节约占比22.5%);(2)炼钢(936.52兆吨,23.7%);(3)平板玻璃制造(937.46兆吨,23.7%);(4)非木竹浆制造(937.46兆吨,23.7%);(5)木竹浆制造(937.75兆吨,23.7%);(6)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945.74兆吨,23.0%);(7)氮肥制造(949.97兆吨,22.0%);(8)机制纸及纸板制造(953.08兆吨,21.0%);(9)电力供应(1 009.43兆吨,19.7%);(10)铝冶炼(1 019.50兆吨,18.4%);(11)有机化学原料制造(1 023.16兆吨,17.2%);(12)铜冶炼(1 023.74兆吨,15.9%);(13)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1 053.05兆吨,12.8%)。在12种不同情景下,水泥制造一直是纳入优先级最高的行业,剩余行业的纳入顺序也表现出较好的稳健性。

      图 5基准情景下全国碳市场一次性纳入1~3个计划内行业的最优顺序

    • 若全国碳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考虑纳入50个计划外行业,在保证13个计划内行业优先纳入碳市场的前提下,假设全国碳市场下一阶段将nn≥14)个行业一次性纳入目前由火电行业组成的全国碳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计划外行业与火力发电和13个计划内行业共同组成“火电+13+(n−13)”组合。

      图6从上到下是前10名计划外行业的纳入顺序,行业组合所累计的二氧化碳减排量随着纳入行业数量的增多而增加,热力生产和供应位居首位,将其和14个计划内行业共同纳入全国碳市场,减排成本节约占比为16.3%,相应的累计减排量为1 104.26兆吨;铁合金冶炼排在第二位,将其以及热力生产和供应与14个计划内行业同时纳入碳市场可累计减排1 126.07兆吨,此时减排成本节约占比为17.9%。

      图 6基准情景下全国碳市场一次性纳入1~10个计划外行业的最优顺序

      全国碳市场下一阶段计划外行业的推荐最优纳入顺序(前十)为:(1)热力生产和供应;(2)铁合金冶炼;(3)其他专用化学产品制造;(4)黑色金属铸造;(5)水泥制品制造;(6)炼铁;(7)其他水泥类似制品制造;(8)砼结构构件制造;(9)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10)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每个行业在12种情景下的纳入顺序相对变化较小,特别是纳入顺序在前4的行业排序最为稳定。

    • 短期内国际碳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欧盟方面,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导致能源危机,能源的限制使得欧洲部分国家有关碳中和的计划有所变化。如英国、丹麦、德国、法国和芬兰等欧洲主要国家均有推迟关闭或重启燃煤发电厂的相关计划。预计这种不确定性下一年仍将持续。

      长期内国际碳市场发展向好。一方面,国际政治风险并未对各国碳中和目标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2021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顺利完成。预计未来长期内,各国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进一步提升国内企业碳减排意识;发达国家可能加大对贫困国家碳减排的经济援助,并对因气候变化而受损害的脆弱地区给予经济补偿;全球碳市场合作将加深,碳金融产品有望打破地区壁垒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 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量规模全球最大,但全国碳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仍有诸多不足,预计未来全国碳市场将纳入更多行业,加深市场化程度,并进一步规范碳市场。

      1. 预期“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将纳入更多行业,并率先纳入水泥制造、炼钢和平板玻璃制造等行业

      目前,全国碳市场已纳入发电行业,覆盖全国碳排放量约45%,若进一步纳入水泥和钢铁行业,这一覆盖比例有望达到70%[9]。下一步最有可能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有水泥制造、炼钢、平板玻璃制造、非木竹浆制造、木竹浆制造、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氮肥制造等。2022年北京市已率先公布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其他行业报告单位名单,预计这一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2. 预期2023年国家将加大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

      《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从机构和人员设置、数据库建设、核算技术改进、核算方法研究和政策法规等层面明确了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预计2023年国家将加大上述层面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这一体系的初步建成,将为相关单位和部门提供相对统一、规范、科学、可靠的碳排放数据,加强相关数据对碳市场建设的支撑作用,进而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3. 预期“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将进一步丰富

      目前七个试点碳市场已对衍生类碳金融产品进行初步了尝试,如上海碳市场有碳配额远期、碳基金等,湖北碳市场有碳远期、碳配额托管等。欧盟碳市场已建立起相对全面的衍生类碳金融产品,美国、英国等其它国际主要碳市场也在进行衍生类碳金融产品的有益探索。交易产品的丰富和交易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提升市场活跃度,缓解中国全国碳市场交易的周期性现象,进而加快全国碳市场的市场化进程。预计仅有现货交易的全国碳市场下一步将借鉴试点碳市场和国际碳市场经验,增加碳金融衍生产品种类,并引入更多交易方式。

      4. 预期2023年将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相关政策,对全国碳市场核算、核查与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

      2021年5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草案修改稿以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预计该条例及配套政策将在2023年发布并实施。另外,《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从政府核算制度、企业核算机制、产品核算方法和清单编制规则四个角度提出了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建立的重点任务,四个重点任务统筹考虑宏微观层面,旨在建立符合中国碳市场现阶段发展情况的核算体系。预计这一系列工作将在2023年有序展开,进一步规范全国碳市场核算、核查与监管体系。

      5. 预期“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将开始设置碳配额有偿分配比例,拍卖收入将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节能减排

      相较于欧盟碳市场,全国碳市场收益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第四阶段欧盟碳排放权配额发放中,约50%的配额通过拍卖发放,而中国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权配额免费发放。预计全国碳市场将借鉴欧盟碳市场的经验,在“十四五”期间逐步引入碳配额通过拍卖方式发放的机制,提升碳配额有偿分配的比例,所获收益将用于促进环境保护、低碳投资和帮扶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节能减排[9],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