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儿女 记者 赵汉琪 编辑:菲菲
说到航天,你会想到什么?人们可能想到的多是科幻电影中星际旅行的场景和我国的神舟飞船、天宫一号这样“高大上”的应用,但实际上,航天技术早已走进了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鲜有人知,生活中的耳温计、尿不湿等等就是为了航天员在太空舱使用方便而发明的,医院里的CT、X光机是由航天员训练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的实验室演变而来的。这些“冷知识”,都是今天的主角,微博上的科普大V——毛新愿,告诉记者的。
毛新愿在互联网上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ID——太空精酿。太空是他的专业,精酿啤酒则是他的爱好。这个颇有未来感的名字拥有超过45万的微博粉丝,如果把视线聚焦到科普界这个相对狭窄的领域里,他的知名度则又要高出很多。
爱喝啤酒的航天人
毛新愿是河南人,儿时的他就喜欢泡在图书馆里,那时的图书馆远没有现在“高级”,他回忆,当时的借阅卡还是手写的。那会儿他就特别喜欢看各种关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空军、导弹的书,算得上是小航天迷了。2006年他考上了bob手机在线登陆,如愿以偿地学习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顺利读完本科、硕士之后,他远渡重洋来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读博,继续深造。用他的话来说,梦想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慢慢前行在追梦的路上。
按理说,理科生给人的印象通常是耿直、内敛、动手能力强,而毛新愿却喜欢与文字打交道。他把小时候喜欢写日记的写作习惯延续了下来,给自己定了每天写一千字的小目标,就写一些关于航天和啤酒的知识,自娱自乐。几年下来,不知不觉就写了近80万字。后来他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读起来也没那么讨人厌”,于是发在了网上跟大家互动,这才有了知乎和微博上的科普达人——太空精酿。
变身科普达人后,粉丝暴涨,毛新愿心态却很好。他喜欢称粉丝为“观点认同者”,经常会跟粉丝互动,专业知识的内容基本是有问必答。有时,粉丝会问“如果月球转过来会怎么办”“突然出现黑洞怎么办”这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毛新愿不会用科幻的角度去回答,而倾向用科学知识的角度去解释。有时他还会跟粉丝分析科幻大片中有意思的片段,颇受欢迎。
很多微博上的科普达人都在充当“谣言粉碎机”的角色,毛新愿也不例外。他说,谣言本质上是人在无知的情况下对另外一种事物做出自己的解释,大多根本就不科学。当很多人遇到不懂的事情,就开始编造谣言。别看航天好像离我们很遥远,很陌生,其实关于航天领域的谣言是非常多,非常夸张的,例如著名的阿波罗登月阴谋论。每每碰到这种事,他都会拿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讲解和引导,当然,如果碰上“杠精”也只能一笑了之了。
毛新愿就是这样一个做什么都严谨、认真的人,就连他的爱好喜欢到极致也成为了专家。喜欢精酿啤酒的毛新愿从喜爱品酒到深谙啤酒历史,从尝试酿酒到考专业资格证,不但成绩优异还成了线下品酒考试的考官。他还和一帮世界各地爱好啤酒的朋友组成了一个品酒兴趣小组,名为“啤博士”,顾名思义,这16个成员都是各行各业的博士。
心中有份责任感
以前的“两弹一星”精神以及现在的航天精神,虽然人人耳熟能详,但总归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一部分原因是其军工色彩、保密的需要,研制本身就是高度的机密,解封之时往往已经时过境迁,成为遥远的记忆了,这也导致很多人对我国的航天事业了解不够。
毛新愿说,很多人对中国航天有误解,在微博上“怼”航天人,还经常拿着NASA的成果“批判”中国航天。对此,毛新愿是十分客观地来看待的。除了国情、经费、地位、科研产出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承认差距,就是奋起赶超的动力。他介绍,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和北斗导航,近年来突破很大。基本上载人航天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北斗导航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差距很小,和欧盟也基本在一个水平。
这种误解,也成为毛新愿进行科普的主要动力。他说:“我不想把自己捧得很高,讲太多情怀的东西,但有的言论和观点确实看不惯,作为一名航天人,觉得自己心里还是有一份责任感的。”
回顾国家的航天历史,毛新愿心里满满的骄傲。他说,很多人不了解我国的航天。五六十年代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是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当年这23人中的19位都毕业于国外顶级大学,甚至是新中国还没建立的时候,就已经是整个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了,对于整个世界来讲都是极其罕见的人才,水平是极高的。在当时中国经济基础物质基础都非常薄弱的环境下,他们毅然决然的回来,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当时中国的科研条件,就意味着他们永远的放弃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因为当时条件不允许,很多仪器、器材都无法购置,个人取得科研成就是比较困难的。而他们只是想为新中国的科技打下基础,为了国家的科学事业甘当铺路石。
毛新愿说,在50年前,西方众多国家共同研究和探索航天领域新技术时,都是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而中国科研人员一直都依靠自己不断的摸索,竟然就有了如今的成绩,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发展而感到自豪。
科普与创新同样重要
今年,毛新愿受邀成为综艺节目《挑战吧!太空》的科学顾问。作为国内首档航天题材的综娱科普节目,《挑战吧!太空》不仅得到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航天员中心等多个单位的支持,还由航天专家担当顾问全程技术指导,是国内首档航天员参与录制的综艺节目,填补了国内综艺市场空白。
“科学”,因为综艺节目的传播,成为时尚流行文化热词。在毛新愿看来,让科学娱乐化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他说,科学很大程度上起源于贵族的奢侈的娱乐,衣食无忧的贵族为了追求研究世界的本质,要么资助科学家,要么自己投身科学研究。当然,到现在很多事情变得越来越职业化了。如今的科学传播的速度比较慢,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于人们永远把科学作为一个神圣的、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事实上,就像当年的贵族去研究科学一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今天的科学变得娱乐化一些呢?娱乐化多一些,就意味着它的受众更广,受众更广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得到启发,哪怕有更多的商人认为你的研究有意思,而愿意去资助。他说,科学应该适当的娱乐化,或者被专业的人包装成娱乐化的产品。
近年来,有些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毛新愿拿中国航天日举例,官方邀请了许多流量明星为中国航天代言,让这些新生代偶像发挥引领作用,依靠他们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粉丝关注中国航天,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成功,官方将整个过程剪辑成短视频,放在抖音等平台上,每个都是上百万点击量,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也说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毛新愿认为,科研工作者的科普能力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这类本应是科普知识最大的产出者的人群,发声的并不在多数,有些人还会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毛新愿说,我们当下做科普还应该对科研工作者做“科普”,让他们意识到科普的重要性和学会如何把艰涩的内容普及。相比国外来讲,这方面我们还亟待提高,也是我国接下来科学普及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