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以青春的勇气
发布日期: 2020-08-21 供稿:光明日报
编辑:吴楠 审核:刘晓俏 阅读次数:原文标题:向前,以青春的勇气
原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8/19/nw.D110000gmrb_20200819_1-10.htm
编者按
刚刚过去的毕业季,874万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迈向人生新的航道。科研助理、特岗教师、参军入伍、互联网创业……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推出了新岗位、新机会,让这届毕业生的人生选择更加多元、更具个性。
开启人生新阶段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在求职中经历了怎样的磨砺?在选择中坚守了怎样的初心?让我们记录他们鲜活的就业故事,记述他们勇敢的人生选择,回应他们的困惑迷茫,勾画在定位人生新坐标的过程中,新一代年轻人展现出的不一般的精神特质。
“突然就这样了。”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临床与咨询方向2020届硕士研究生戴佳航说。这又何尝不是她的期待。
怎样呢?非标准就业。在外人看来,那是飘着的状态,极度不稳定:一边兼职,一边创业。
喜欢一份工作比找一个安稳的工作更令人神往。心理上不想毕业的她和小伙伴一起成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我们工作室还没有固定的场所,疫情让人们习惯了网络咨询。如果有面询,就会到一个可以出租的地方静静地谈。”戴佳航说。
“我们”包含了除她之外的6位硕士研究生:封浩然、李蕴、陈文思、张竞一、黄筱、于昕怡。追随“心”的方向。“心理咨询是我们热爱的事业,助人是我们的习惯、天赋和激情所在。有些时候,当痛苦涌来,人陷入黑暗,就会看不见自己原本的力量。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和你一起,重新帮你看到自己的光。”这是他们的畅想。
他们,是874万2020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一员。在这个特别的季节,拥有一份适合的工作,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份幸运,一段磨砺。伴随毕业生数量创新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就业环境复杂,求职难度加剧,就业形势让人关注。
走出艰难的时刻,找寻光的方向。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无论是坦途还是挫折,如同在写一篇自传的开头,希望的,担心的,迷茫的……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用青春的豪迈,用无畏的勇气,丈量未知的生活。
追寻——
“我们内心温度的光芒,不仅能照亮他人,还能照亮我们自己。我们需要梦想,说不定哪天就实现了。”
“目前兼职的项目结束,要等待下一个项目。”戴佳航说,这意味着空白期没有收入。为什么不找一个固定的心理咨询机构?“按照目前自己的咨询背景,想要入驻一个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可以说希望渺茫。”于是,倔强的戴佳航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创业。曾经在一起的7个小伙伴分散在城市不同角落,有各自不同的职业。梦想,又把他们聚在一起。
她喜欢自己的专业。疫情暴发,她成为学校防疫心理援助团队的一员,参与到网络心理辅导中。“我会用一些苏格拉底提问的方法,引导来访者一步一步去分析。当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等这场疫情过去,你要怎样去生活?”这也是说给自己的。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设想更多心理健康产品可以落地。
“生活是有压力,但也是值得期待的。”耳边是她的笑声,“北师大心理学部的老师们都在帮我们转发推送并且加油鼓励,我的导师侯志瑾教授还特别告诉我们,记得要注意专业伦理。”
在专家眼中,他们的这种非标准就业或将成为未来的新常态。不少青年对就业的态度发生转变,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事情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偏好自由职业、自主创业、非全日制工作等非标准就业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毕业生张润泽也在经历自主创业初期的磕磕绊绊。以为一夜白头只会在影视作品中出现,不承想他自己在半个月内长出了特别多白头发。
参照系的成功是别人的。落在自己身上,每次豪情万丈之后总要有不期而遇的熄灭之火:初创成员出走,资金链断裂,贷款压力。“毕竟大学生创业缺乏管理、运营的经验,一开始大家只有一个理想,然后开始做事,但机制其实并不健全、不成熟。”他反思。
凌晨三四点才能睡着,早上7点多就起来,白天也没有休息。那段时间,他会选择性地回避父母的电话和关心。选择创业,包含着更多的责任,对公司,对合伙人,对员工。“这样的责任会驱使你,即使再困难的时候,也要继续坚持下去。”张润泽说。
上学期间,他曾带领团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北京市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称号,他本人也获得“中国社科院大学研究生突出贡献奖”。
有了第一步尝试的经验,创业顺理成章。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以“AI+社会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创团队并开展产业化运营。
“我们的核心就是计算社会科学,这也是国家现在提倡的新文科的一个重要方向。”他们开始施展拳脚:布置调研任务,确定战略框架,研究产品,寻求社会资源支持,商讨资金来源。
和戴佳航一样,张润泽对学校有着无比的信任。“社科大有创新创业的固定培养机制,对项目发展起到特别大的推动作用。当时,教务处熊水和老师负责我们的项目,张树辉副校长帮我们梳理项目的价值观念、发展体系,帮忙联系专家学者、对接相关市场渠道。”
项目入选北京市大学生创业园的中关村软件园,在疫情期间,软件园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企业服务、宣传推广和资源对接。
“目前来看,公司运作得比预想的稍微好一点。我们在自主研发的计算社会科学智能决策集成技术基础上,开发了三款比较典型的落地应用。”他更加理解“责任”二字,“作为中国青年,要有报国的理想,要有体现社会价值的情怀。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能为国家智库的决策贡献一份我们的力量。”
创业,张润泽给自己的期限是三年。“如果到时候没有达成预定的目标,我有可能会另外再创业。”
带着热情,遇见温暖,全力以赴奔向前方,可以看到自己的光彩。
选择——
“千万不要因为一次次怀疑而放弃。我渴望奋斗,希望趁着年轻能有机会去接受挑战。”
怀疑,放弃,思量,奋起。一路走来,阿栋(化名)终得所愿。在bob手机在线登陆度过7年时光,毕业后将到华为上海研究所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单元工作。“华为的核心理念就有‘以奋斗者为本’,我渴望奋斗。”阿栋的兴奋溢于言表。
和大部分本专业毕业生不同,阿栋没有选择去研究所工作。他的研究方向是激光雷达应用,比较热门的应用领域就有无人驾驶。因此,在找工作时,除了投递少数几家有这方面研究需求的研究所外,他更多地找了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公司。在他的认知里,公司比研究所更累,更需要去拼搏、去挑战。“我本身不是一个喜欢安逸的人,希望趁着年轻能有机会去接受挑战。”
虽然在秋招中就“斩获”华为的offer,但阿栋告诉记者,“其实我也错过了很多好的机会”。阿栋说,在研二快结束的时候,许多公司都有提前批的招聘,自己遗憾地错过了。
求职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就业方向缩小到无人驾驶,投递的公司范围大大减少。同宿舍室友投递了近百份简历,而他大概只有40份,其中有面试机会的可能就一半,热门的一些大公司都把他拒绝了。
面试也时常让阿栋对自己产生怀疑。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家公司的技术主管面试时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把专业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问题都问遍了。面试官的提问让阿栋发现,自己的基础知识并没有想的那么牢固。
“这对我的打击是很大的,但帮助也是很大的。他问的问题我事后进行了总结,在之后的面试里遇到,我就能轻松答出来。”
阿栋认为,乐观的心态是必需的。“千万不要因为一次怀疑而放弃,有可能你跟这一家公司没有缘分,但下一家公司可能会觉得你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就会给你工作的机会,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环境下。”
能拿到华为的offer,在阿栋看来,其实是利用了专业的优势。“有可能是这个部门缺少既懂光学又懂部分代码的人。”
“未来,无人驾驶肯定是一个大的趋势。我特别想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真正实现无人驾驶贡献力量。”阿栋,有着一股子冲劲,对即将到来的奋斗的日子充满期盼。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没有太多犹豫,家乡在河北、就读于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的赵强,留在了新疆华山中学铁门关分校当老师。
赵强18岁来到新疆上大学,19岁在大学参军还是保卫新疆。“在去学校面试的路上看到一个小区叫河北花苑,路上还有好多建筑都写着河北。作为河北人,感觉很亲切,后来知道铁门关市是由河北省援建的。在这里工作既能为家乡作贡献,又能扎根边疆,为这里的教育事业献一份力。”
“我是音乐教师。音乐可以表达情感、调节心情,希望我的音乐课可以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写教案、备课,赵强等待与他的第一批学生相见。
悄无声息处,生活充满了细微的转折。踏实而沉稳地走上征途,未来更明晰、更具体。
转机——
“疫情确实给找工作带来了影响,但是也带来了新生。最大的感悟就是,永远都要学习,保持与时俱进就是工作中最大的优势。”
太多的不确定,詹宏宇一度迷茫,他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哪一行;一度自卑,自己学历不高,没有太多竞争力。就读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他经常担心“毕业即失业”会落在自己身上。
学校、朋友、家人推荐工作,招聘App,他都尝试过。简历投了十几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音乐成为平复他焦躁心情的良药,为的是有勇气走出下一步。后来,他到一家影视公司实习。疫情期间,全国很多影视公司倒闭了,压力处处可见。“我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每个人身上的压力,不论是董事长还是导演,这是在学生时代从未体验到的。”
“公司总共20多个人,裁掉了11个人。我是一个实习员工,被裁掉的可能性很大,但最后我留了下来。”上学时,他做过驾校的校园代理,在苹果授权店做过销售,帮酒店做过微信小程序,在学校的创业园创过业。“这些经历带给我的一些实践经验,真的很受用。”
他现在负责新媒体运营,从文案到图片排版,从剪辑短视频到分镜策划,也开始做些和剧组有关的事务。一个人做两到三个人的事情,忙得不亦乐乎。有些许后悔。“上学的时候,我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了创业或者是别的项目上,没有好好地去学习。”今天的他,更珍惜这份工作,把工作当成学习。
生活,依然可以欣欣向荣。有一天,终将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
疫情之下有转机。“往年毕业季在武汉不好找工作的,今年却变得容易了。”在武汉就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张艺潇留在武汉,成为一名运动康复师。“刚上大学时,自己比较胖,就研究减肥饮食。同学们都考计算机、教师资格证,我就考营养师证。后来饮食上遇到了瓶颈,就开始运动,系统地学习了运动健身、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一路从国内认证考到了国外认证。”就这样,业余爱好成了职业。
招聘会改成线上发布。“和同学聊天的时候发现,今年的应届生对湖北的工作都不大感兴趣了。”她偏偏选择了武汉。其实,家里人更希望她在北京或者天津找工作,这样离家乡秦皇岛更近些。
“对比一下,这个行业在武汉和北京的工资差不多,但开销就是天壤之别。如果留在武汉,就业补贴、租房补贴还有落户政策,都挺不错的。”为工作忙碌的张艺潇很有信心,“永远都要学习,保持与时俱进就是工作中最大的优势。”
现实,慢慢向好。最新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由4月份的0.81上升至6月份的1.07。
工作,人生自立的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或许,还有毕业生在寻找的路上,会有崎岖甚至伴随痛苦;或许,某一时刻,耳畔会响起离别时老师们的叮嘱与期待——在命运的征途上坚定前行,在命运的激流中奋勇搏击。
洞悉变化了的就业市场,在新的就业趋势前转变心态。众多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将成为新的机会。道路在前,迈开大步,年轻的追梦人,破浪前行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