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北理】罗庆生教授:“创新,我的教书育人之路”



 
   2015年,京城终于迎来了银装素裹的初冬。在bob手机在线登陆中关村校区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5层,有这样一间办公室,推开略带岁月的木门,一个简朴的书架,两套老旧的桌椅,一台“古老”的电脑……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桌上那个小巧精致的黑色机器人,为这间面积不大、装饰朴素的办公室增添了几分灵气,也时刻提醒大家这里还有一个极富科技感的名字——“特种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执掌这一“穿越之地”的,正是北理工机电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罗庆生教授,在他的眼中,“做好创新,教书育人,方乃人生大事”。
 
创新,始终不变的育人之道
 
  “做好教育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掌握规律,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谈到罗庆生教授,北理工的师生大多会首先想到他与他指导的学生科技创新传说,而这份联结也并非天外飞仙、无缘无故。罗庆生接触科技创新,最早是在1988年他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一项用发光二极管制成的平面连杆机构运动演示装置设计,经过大家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活动二等奖。“正是那次取得的好成绩,坚定了我长期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信念。”罗庆生的这份坚持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近30年的工作历程中,他始终坚持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我发现,参与过实践训练的同学在工作中很快就能独当一面,非常受到社会的青睐。这也坚定了我们教育者创新的决心,必须将课堂内外结合,将书本内外结合,将校园内外结合,为国家培养出学以致用的人才。”罗庆生每每谈及学生科创都会这样说。
 
  2003年,罗庆生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北理工,不再是求学而是育人,他将多年来在科研教学方面的积累,充分释放在曾经培育自己的校园之中,就这样坚持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开展,一做就是十几年。
 
  罗庆生认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需要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工作,不可以拔苗助长,也不可以因循守旧,更不可以固步自封。
 
  2007年,罗庆生指导八名本科同学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开展“新型反恐防爆机器人”的科技攻关,经过一年的艰苦研制,这台机器人傲然问世,引发社会关注,这项由本科生完成的作品在2008年中国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论坛的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了“我最喜爱的十佳项目”的第一名,并先后获得了学校“世纪杯”特等奖、全国“挑战杯”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而参与项目研究的八名同学全部成功保研。“科技创新是bob真人app下载的一种新模式,而且是一种难以替代、卓有成效的新模式。”罗老师就是用这样一种有效的方式,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同学创造了提升平台与进步条件,培育了大批学生读研、出国,与此同时,其指导撰写的高水平论文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2011年,罗庆生在电视上看到一台日本研制的八腿多关节机器人,自重16kg,有20种步态,甚至能走“诡秘的太空步”,很受震撼,当即给学生提出研制“属于中国的,自重8kg,40多种步态的机器人”,面对并无信心的学生,罗庆生说“不慌否定,不慌拒绝,我给你们一个星期时间进行思考,谋定而后动。”一周后,经过仔细思索和反复钻研的学生们果然不再以为高不可攀,而愿意尝试,团队形成了共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紧张、艰苦、甚至枯燥的研制之中。为了避免“先天不足”,仅关于结构方案细节的讨论就达5次之多。“我们先找出尽可能优化的方案,再去探讨工程图纸的绘制,严格细致的规定每一个细节。”历经十个月的“锤炼”,一台自重8kg,能走48种步态的机器人终于诞生了,这项“MADE IN BIT”的作品不仅在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首届机器人比赛中一举包揽了最佳创意奖和最佳表现奖,还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惊艳亮相,以高票数当选“我最喜爱的十佳项目”,并名列第一,得到各界高度评价。
 
  数十载教学科研路,罗庆生所指导的科技创新项目可谓硕果累累。罗老师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有规律的,要在更替的学生军中延续优秀作品,必须抓住规律。“这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传承。要将团队的项目、学生的项目、实验室的项目合为一体,高带低、硕带本、教师带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保持他们持久的热情,不断冲击科技的高峰”,罗庆生老师说。
 
为师,培养社会认可的学生
 
  “一个大学的好坏,万丈高楼、名家大师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出更多受社会认可的学生。”
 
  罗庆生从事高等教育近30年,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始终是他的育人理念。每年,罗庆生都会安排学生团队到对口企业实习,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如何将作品从图纸变成实物。“学生与工人师傅同吃同住同工作,才能感受到自己设计产品的责任重大,如果有一丁点的失误就会产生严重的问题。”罗庆生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接受考验,时刻端正态度虚心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专业价值、自身价值。
 
 
 
  作为一位教学名师,罗庆生老师也不仅仅将培育人才的视角局限在本学院和本专业,为了使更多的北理工同学受益,他带领青年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机械电子工程导论、仿生机械概论、创新综合设计及实践等课程。“学生相信我们,我们会毫无保留地为他们梳理创新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完成创新作品。”罗庆生在课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却很实际:完成一个设计或项目、写一篇报告或提出有深度的见解等等。“这能训练学生思维,形成兴趣攻关小组,选拔优秀的项目,培养攻关人才。”这些经过学习和锻炼的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往往都能独当一面,发挥骨干与核心作用。
 
  教书育人,并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罗老师在平时经常结合自身的经历向我们强调要服务社会,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不能忘记国家和学校的培养,积极奉献社会、服务社会。”2011级博士研究生葛卓对罗老师的教育理念感受颇深。

  罗老师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一家军工厂担任军品研究所的工程师,“学以致用”让他感受至深。工厂自主研发的一种铰链式双目测距机,尽管生产多年,但始终无法通过淋雨测试。罗庆生凭借扎实的学问基础,反复琢磨研究,提出了巧妙的解决方法:“我将测距机安放在箱底支架凹槽里,再用铰链将测距机锁紧在箱底支架上,保持和箱盖的分离,使箱盖不参与压制受力,改善了箱底与箱盖结合面的密封状况,困扰了多年的漏水问题就这样解决了”。这项结合课本知识的“小发明”不但荣获了国家国防工业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也使罗庆生更加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创新的紧迫性,在日后的教学育人工作中始终引以为鉴。 


 
  近年来,罗老师坚持亲自带队走出大学,深入地方开展科普宣传,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他多次到海南中学进行座谈和报告,设计课程训练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和造型能力。经过学习,学生们在毫无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基本掌握了实体造型的能力,优秀表现让家长和老师们惊讶不已。学生实力提升,家长感到欣慰,中学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开展科创教学的决心。罗庆生走出大学校园,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学生一起践行北理工人的社会责任,“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我们既要做好本职工作,更要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向社会传播正能量。”
 
  罗庆生用自己的经历时刻教育学生要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再做学问,要求学生准备科技创新的同时就要做好吃苦、攻关受累的准备。对于自己的工作,他是这样理解的:“教书育人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只有满满‘一桶水’的标准,才能从学生奇奇怪怪的想法中获得信息,为他们指导出正确的道路。”
 
  罗庆生始终忠实于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对国防的热爱,对军工的情怀以及对创新的动力,促使他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向前。漫漫京工岁月,不但夯实了他深厚的理论基础,更为今后培育人才的华彩篇章,写下有力的序言。从求学“京工岁月”,到执教理工校园,执着实干,敢于创新,罗庆生用自己的言行诠释北理工精神的扎实与锐度,在传承中创新、在努力中奋进。于罗庆生而言,教育,便是自己一生的事业与追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