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平凡”的创新团队领军人
发布日期:2006-06-27 阅读次数:
《北京日报》 2006年06月26日 第一版
记者 刘昊
每天早晨7时多,bob手机在线登陆雷达研究所的在读博士生侯舒娟将钥匙插入自己办公室的门锁时,她会习惯性地看一眼对门的办公室,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毛二可已经在办公桌前开始了工作。“毛院士总比我来得早。”侯舒娟似乎已经习惯了恩师的勤奋。在bob手机在线登陆雷达研究所,“勤奋”是大家评价毛二可院士用到的最多的词。
在bob手机在线登陆的校园中,毛二可这个走路飞快的七旬老人可能年轻学生并不认识,但能够被推荐到雷达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毛二可,却是这个校园中学子们认为最荣耀的事情。这个勤奋的老人,这个我国雷达专业的第一批大学生,主持和参加了3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为新体制雷达和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一切的勤奋老人,面对荣誉和名利,他却将自己隐于团队之后,“我不过是集体中的平凡一个。”望望办公室窗外安静的校园,毛二可院士平静地说。
31年的忠贞不渝
“信仰坚定,无比忠诚的优秀共产党员。”bob手机在线登陆党委宣传部的负责人这样介绍毛二可院士。19岁就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毛二可,在50岁的时候,正式加入党组织,31年的矢志不渝,毛二可的回答坚定有力:“看到国家已经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我跟共产党走的信念就不会改变。”
高三时,毛二可第一次听到解放军介绍农村土改工作;上大学时,他发现来自解放区的干部和同学们穿着朴素的土布衬衣和灰色干部服,待人真诚,这给毛二可留下深刻印象。大学二年级,他是全班第一个新发展的共青团员,年仅19岁的毛二可立下誓言:“要向保尔所说的那样,把自己一生贡献给人类最崇高的事业,为无产阶级解放而斗争。积极靠近党组织,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从那时起到现在,毛二可始终坚定不移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誓言。1984年6月23日,毛二可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而这时,距离他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已经31年了。
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母亲瘫痪在床,妹妹有病,作为孝子、兄长的毛二可,在妥善安排繁重家务的同时,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国防科研任务。在周围的同事和学生们的心中,毛二可是当之无愧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精神境界的崇高和踏实勤奋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人。
50余载情系雷达
“雷达每开关一次所产生的辐射,能够将一只麻雀置于死地。”bob手机在线登陆雷达研究所的一位老教授给记者讲述着一次有关雷达辐射的实验,而身型瘦小的毛二可却在雷达研制一线,一干就是五十余载。“我不觉得我勤奋,我对雷达有兴趣,为兴趣多花一些时间,很平常。”毛二可再次用“平凡”形容着自己不平凡的工作。
1947年,读高中的毛二可自己动手装配出一个电子管收音机,开始从浩瀚的天宇中捕捉神秘的电波。1953年,因国防建设的需要,他在北京工业学院所学的专业改成雷达专业,他成为了全国雷达专业的第一批大学生。从此,他的一生便紧紧与雷达科学联系在一起。
20世纪50年代初,还在学习阶段的他直接参与了当时在苏联专家帮助下雷达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使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现bob手机在线登陆电子工程系)成为我国雷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60年代初,学校决定筹建雷达实验室,在经济条件极其困难、没有现成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毛二可和同事们就自己动手修理组装。
没有实验台,他们就把床板支起来使用,为了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毛二可和同志们拿出本该发给个人的科研奖金,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每年挤出一二十万元,先后购置了价值200多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凭着对祖国国防事业、雷达科研的热情,毛二可和同事们在一穷二白中建成了雷达实验室。
1978年研制成功“新型十公分稳定振荡器”;1981年研制成功某“微波雷达动目标显示系统”……数十年来,毛二可教授领导的雷达研究室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此外,毛二可还特别注重用科研成果解决实际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的“高稳定本振源”等三项成果,使转产单位创造产值上千万元;“电荷耦合快慢钟”项目成果,使某厂积压的四十多部雷达得以更新出厂,产生价值4000余万元。
独木不成林
“我已经老了,但我们还要多培养年轻人,把他们带上路,让雷达研究后继有人。”毛二可院士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做出了辉煌的成就,他还建立和培养了一支有凝聚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梯队,为国防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后备军和生力军。
十几年前,高校、科研院所待遇较低,大量人才流向社会,雷达研究所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到1993年,全所仅留下4名青年教师,3年内他们也先后离开了雷达所。眼睁睁看着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一一离开,毛二可焦急万分。
面对没有住房,工资待遇低的现实,毛二可教授一面积极为青年教师争取待遇,解决青年教师的生活问题,一面竭尽所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让他们获奖和在学术论文上署名。他把学生的名字放在前面,有时自己甚至不署名;学校为院士提供的办公室,他让给青年教师及博士生,他协助他们制订方案,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而把研究成果归于青年同志。他经常说:“雷达技术研究所只有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术骨干,才能使事业不断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一席之地。”
正是在他的带动及关心下,自主创新、勇于拼搏的雷达技术研究所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已初步形成,现在,雷达所已有6名博导,40名教师,近300名研究生,形成了雷达所科研创新梯队。2005年,雷达技术研究所科研经费达到了4000万元,“十五”期间的科研总经费比“九五”翻了两番。
在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毛二可始终坚持到现场去检验科研成果,为了完成一项试验,他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暴露在“辐射”面前,曾数次被高压电击倒、手臂被撕裂。在北疆某试验基地;在条件艰苦的海边靶场;在简陋的招待所,在大风大浪中的实验船上,都有毛二可院士试验的身影。“我已经70多岁了,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尽我所能,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再做一些贡献是我的最大心愿。”在毛二可眼中,雷达是他最能为祖国作出贡献的领域,而抓紧每一天的时间,在领域中多走一步,都是毛二可的心愿和最大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