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理公明法论坛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做讲座


  2017年9月29日晚,理公明法论坛第65讲在7号楼108模拟法庭如期开讲,本期论坛由孟强副教授主持,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坤轮副教授主讲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未来。

  这是一个与在座每一位研究生同学生存环境、职业规划、发展方向息息相关的话题,有着多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工作经验的刘坤轮老师首先以我国当前法学教育相关政策中对核心课程的调整作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刘坤轮老师指出,我国法学教育已历经了五个发展阶段,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向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逐渐嵌入我国高等之中,带来这种变化的背后,需要看到的是急速经济发展带来的扩张,法学学生的数量已成倍增长,而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在继续扩大,近十年间增幅约为153%。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带来的必然是就业竞争对手的增加,但硕士研究生的总体就业情况仍是较为乐观的。全国12所重点法学高校的硕士就业率高于90%,用人单位在选择上没有太大的院校倾向性,如果毕业生想从事法律相关行业,最重要的还是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

  刘坤轮老师指出,法律硕士一定是我国未来法律教育的改革重点,法律硕士承载着社会经济转型期政治功能与满足行业需求的功能。而在当今社会,公职律师和企业法律顾问因早期发展的不健康、非职业化,所以需要改革;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法律人是最懂规则的一群人,“一带一路”的过程必须有法律人的参与以传递我国的声音、表达我国的话语权。所以,法律硕士在未来的规模上一定会超过法学硕士的数量,并被实体化,法律硕士学院原则上将会大量出现。

  但目前来讲,法律硕士的培养面临着非职业化的困境。在培养目标上,法律硕士是指向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但由于先天不足而追求形式平等,导致与法学硕士教育的同质化;由于后天遭遇法学教育规模扩张,忽视了知识累积和经验累积,忽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刘副教授指出,法律硕士的培养门槛其实应当是只允许非法学本科的同学报考,这样才能达到知识背景的多元化,让自然科学素养与人文科学素养并驾齐驱,达到理论+实践的最本质目标。要达到法律硕士指向的目标,需要更加灵活的学制安排、更为职业化和多层次的教学方法、设置更复合的专业方向,同时也需要外部制度的保障。

  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问到了目前非全日制法硕与全日制法学的社会认可度差异、司法考试转向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改革方向等,主讲人和主持人还就大家所关心的律所实习与就业问题、美国法学院的LL.M、J.D与J.M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并为同学们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和宏观的启发。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