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聚焦】开学第一课:有精彩有启示


供稿:党委宣传部 杨扬  学生记者 赵莹 高月桐 徐瑶 徐景岩  马雪 
摄影:陈嘉威 张伟 朱彧良

  开学了,大学的校园又恢复了青春与活力。大学是知识的圣殿,是梦想的乐园,这里机会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9月中旬,北理工的学子们迎来了他们的开学第一课,大学生记者团的学生记者跟随任课教师走入各个院系的课堂,一起体验了这珍贵的第一课。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子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他们渴望求知,心怀理想,期望能在新学期学到更多新鲜的文化知识。那我们北理工的老师们又是如何准备这精彩的第一课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学生记者们的镜头,一起来探寻这 “开学第一课”背后的故事吧!

文化体验,西语学习的第一站

  9月22日,西班牙语历史文化课开学第一讲,主讲人为留学海归教师赵浩儒,这是身为“八五后”的赵老师第一次走上大学的讲台。初见赵老师,第一印象是年轻内敛,丝毫没有流露出海外归来的高调,一身休闲装显得平易近人。

  作为一名初次在大学课堂授课的老师来说,站在讲台上的他还稍显稚嫩,在采访中他毫不保留地向我们袒露了自己的压力。为了上好第一节课,赵老师在课前认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经过整理制作成课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西班牙语,为了培养学生兴趣,赵老师还在教学中加入许多个性元素,例如西班牙和拉美国家的美食、美景、地方特色等,让同学们通过一个特殊的渠道进一步了解西班牙和拉美国家。尽管准备如此充分,赵老师依然认为自己还处于教学工作的锻炼和学习阶段,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同学们多提出宝贵意见。

  语言类学科较比其他理工科课程来说稍微简单,但是语言文化课程和纯粹的语言课程相比较来说,其涉及到的历史文化更为广泛,难度也更大。作为一名海归教师,赵老师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吸收接纳外国的先进教育方式,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之中,他特别提到了一种外语的教学方式——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将教材内容分为多个任务主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单词、语法、听说、实践等多方面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相比较而言,目前国内的语言教学偏向课文读写、单词强记和考试突击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了大量只会考试拿高分而实践能力匮乏的书呆子。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西方教育培养的就是学生自主实践动手的能力,这是传统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更是中国教育不断改进的动力目标。作为一名在海外生活多年的青年教师,赵老师认为学习一门语言首先要深入其中了解其文化,从文化入手抓住精髓,真正用心去体会一门语言、一个国家和一种文化的魅力所在。中国人从小接受的就是中式教育,因此接触新的语言环境时,会对新的文化产生一定的抵触。由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矛盾,因此学习外语,更要怀着包容的心态去了解、接受、理解欧洲文化,这样才会为未来的外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西班牙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另类,它不同于传统的西方文化,西班牙历史悠久,历史变动也较频繁,因此它涉及的文化更加丰富,需要同学们涉足文化史海领悟精髓,怀着理解宽容尊重的心情去学习西班牙语,方有如此,才能真正把这门外语学得更加灵活。就西班牙文化自身而言,初次接触同学都多多少少有陌生感,但是赵老师细心认真的讲解让同学们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今年新入学的郝怡鸣同学说,赵老师热情阳光,诙谐幽默,特别亲近同学,像学长一样,这让大家都感觉额外亲近。西班牙语班班长说,上了赵老师的课后,感觉原来的西班牙和自己印象中的国度是有很大差别的,他希望赵老师在课件制作上能尽量多用关键词和图片,少些大段的文字,这样能传达给同学们更多的信息,更利于大家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大学是我们人生价值观成熟的关键阶段,想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就要靠现在的不断努力,赵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大学里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每一天都能有新收获。在本学期接下来的课堂里,赵老师表示自己将更加精准地把握知识点,将语言学习的精髓和古老悠久的西班牙文化传授给学生,不仅让学生成为“考神”,更要让他们在国外成为一名骄傲的中国人,赵老师表示这也是他作为老师、更作为一个学长的追求梦想,也是他日后的奋斗目标。

  赵老师是如此地青春阳光,如此地认真负责,相信在他的教育下,北理工新入学的西语系学子们必定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未来的北理校园也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西班牙语人才。

你想知道《泰坦尼克号》是如何拍成的吗?

  多媒体上播放着泰坦尼克号的沉船片段,效果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同学们被电影镜头深深吸引着,这就是李凤霞老师《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的第一课。

  上课铃声还没有响,同学们早已坐满了教室,新学期第一课的课堂上总是会出现许多新鲜的面孔,李老师带着饱满的热情与激情为新生们讲起了她精心准备的课程。按照第一堂课的惯例,李老师开始介绍课程的总学时、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教学形式很多样,既有老师讲授部分,又结合了实验,同学们可以开动脑筋自由讨论。李老师知识渊博,她将很多的优秀书目介绍给大家,供大家参考阅读,如张菁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石教英的《虚拟现实基础与使用算法》及Grigore C.Burdea的《虚拟现实技术》等,增加同学们对本科目的了解和认识,拓宽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李老师在课堂上很有亲和力,讲解知识思路清晰,她结合美国大导演卡梅隆的两部作品《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中的虚拟现实镜头解说虚拟现实在电影中的应用,这样的授课内容让学生们既喜欢又着迷。在电影的虚拟世界中,同学们不但学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知识及概念,同时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正当同学们对电影中宏伟壮观的沉船镜头叹为观止的时候,李老师把同学们拉回了现实,开始讲解起沉船模型的建模,在制作中要将眼睛所能看到的船体断裂以及内部的零件甚至钢筋的断裂都仔细地描画出来,再与人物的表演合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是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和配合。李老师介绍说,这样的一部时长3小时的电影,80分钟的沉船片段,美国Digital Domain数字工作室投入了300多台SGI超级工作站,派了50多个特级师一天24小时轮流制作才完成,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如此精彩的关键所在。听到这里,同学们都叹服于自己正在学习的这项技术,更坚定了要认真求知的决心。

  上半课时的课程很快过去了,同学们都没有回过神来,还沉浸在李老师的精彩的讲解中。紧接着李老师又介绍了有关三维空间、四维空间的定义,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这也就是所谓的四维空间。接下来的三十多个学时的课程里,李老师还将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她还将为大家讲授观察方法与观察设备、实时描绘技术、虚拟环境建模等技术,相信后面的课程内容一定更加精彩。

  上过《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课程的同学们一谈起李老师,就竖起了大拇指,其中一个同学说:“李老师讲课思路很清楚,让我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听得进去。她就是有这种魔力,使一件很难的事情变得不是那么困难。我特喜欢听她讲课,有意思,还能学到好多东西。”

恰似春风的你

  9月末的北京早就已经秋风萧瑟了,北理工良乡校区的落叶也遍布每个角落。可是当我们的记者在课堂上见到贾利君老师时,却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温暖感。

  “在我每学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都会认识到每届学生的不同”,就这一句话,便可以看出贾老师绝对是一个爱生如子的好老师,每学期上课前他都会主动联系辅导员,了解每届学生的不同,看到每个学生的特色,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材施教。在贾老师的心中,北理90后的大三学生与网上所传的90后大有不同。据贾老师介绍,每次上课前,都会有大量的学生在邮箱里向他提问,他认为现在的九零后学子都是好学上进的。

  课前的贾老师细心认真,课中的贾老师更是特别严谨。本着课程安排与国际接轨的目的,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国外的最新教材,他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北理工的学子们能够接受到当前国际上最前沿的经济学思想。当然,作为人文学院的副院长,贾老师更希望他的学生们能够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他希望学生们敢于在课堂上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敢于挑战传统观点的权威。贾老师十分认可并且欣赏那些爱思考爱提问的学生。他说:“教书这么多年,那些在课堂上活跃、在课下勤于和教师讨论的学生们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为一名一线老师,贾老师表示十分感谢北理工的学生们,和学生们一起讨论问题时的思想碰撞才让他的经济学思想有了一个重大突破,而这也是教学相长的重要体现。

  课下的贾老师就似一抹清风,温暖着每个学生的心房,他一直强调自己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社会上的栋梁,但是他更希望自己的每个学生都可以首先学会怎么去做人,怎么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课前的贾老师,课中的贾老师,课后的贾老师,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都是完美的,可是在采访中他仍然谦逊地表示自己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和改进。未来,贾老师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就是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采用双语教学,让北理工的经济学可以更加与国际更加接轨。

  短短的一篇文字无法把贾老师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在大家面前,如果你想更进一步地了解贾老师,了解经济学的思想动态,就和人文学院的学生们一起去旁听他的课吧!

三尺讲台 一生情怀

  程杞元教授一直记得自己第一次走上讲台的经历,她饶有兴致地和我们回忆起来:“当时比较年轻,感觉很新奇也很期待,但经验不太丰富,所以对难点和弱点掌握得不够充分。”25年弹指一挥间,程杞元已经从一个年轻老师变为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虽然已经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每堂课上课之前程老师仍然会认认真真地备课,她说:“每一届学生的特点都不同,因此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随时调整课堂安排”。

  谈到多年的教育生涯,程杞元教授感触颇多,她一再和我们强调:“以真心换真心,用心久了,同学们自然感受地到”。“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程教授的课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课下答疑、单独辅导、及时关注同学们的需求——25年如一日,程教授孜孜不倦地做着这一切。

  大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个人来说,大学教育影响着学生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甚至人生道路的选择。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世界中,思维更具有灵活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更强,而面临的诱惑更多。在采访中,程教授也和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学生变得比以前浮躁,更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手足无措、庸庸碌碌”。如果说大学是提升一个人技能与人文修养的重要场所,程教授更希望每一个大学生能把视野放宽,着眼于未来,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培养自己对人生意义积极思考与探索的能力。程杞元恳切地说道:“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只希望能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帮助他们静下心来,找到自己真正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

  从1988年来到北理当助教,到1989年担任任课教师,再到如今担任数学学院副院长,程杞元教授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教育一线。教育是用来形塑每个学生最有价值的、最人道的基础,幸运的是北理有像程杞元这样一批优秀的教师,她们孜孜不倦地扮演着灯塔的角色,将一批又一批迷茫躁动的年轻心灵泅渡到人生新的彼岸。

  开学第一课,有精彩有感动,有睿智有启示。通过这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课堂,我们不仅看到了北理学子勤奋守时、努力认真、尊师重教的良好素质,同时也看到了我校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在他们的课堂上每一处细节都流露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令我们感动至深。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相信我校的青年学子在这一主旋律下,一定会舞出别样的精彩人生!

(审核:张爱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