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情怀
校史春秋

校史春秋80

北理工学校工厂的往事

口述:退休工人 刘汉严  整理:校报学生记者 周南  编辑:党委宣传部 国庆

延安自然科学院时期学生们在校办工厂学习钳工

        我校在延安自然科学院时期就有自己的实习工厂,1958年,实习工厂扩充为附属工厂,我就是在这一年进入我们学校工厂的,那时候我们学校还叫北京工业学院。我在学校工厂从一名工人,成长为科研车间的主任,再到学校工厂的副厂长,见证了学校工厂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万马奔腾”的年代

         我是1958年进入学校工厂的,那个时候学校正在进行一场大的讨论:到底是“万马奔腾”,即应该同样重视教学、科研和生产,还是应该“一马当先”,注重教学,把科研和生产放在次要的、从属的地位。经过激烈的讨论,学校的领导和教授们达成了共识:应该对教学、科研和生产一视同仁,哪一个都不能落后,拖了其他的后腿。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设立了学校工厂。

  在那个“万马奔腾”的年代,学校工厂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教学,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场所,防止教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同时为科研提供一个生产样本的地方,防止科研设计出来的产品是“空中楼阁”。当时学校工厂主要分为金工实习车间、教学车间、科研车间、锻造车间等几个车间。各个车间分工不同,金工实习车间主要为学生提供金工实习场所,科研车间则主要进行科研生产。学校工厂最多可以容纳2000多名学生实习。在实习学生多的时候,工厂就24小时开放,实行三班倒,人歇机器不歇,让更多的学生有实习的机会。因为学校工厂的规模大,有时候还会有别的学校的学生到我们学校工厂来实习。

  那个时候我们学校工厂的实力非常雄厚,车间里的技术工人都是从东北的军工厂里选拔过来的优秀工人。有的还是以前的老八路军,在军工厂里工作过好几十年。我们学校的教师水平很高,工厂配套的师傅技术水平也很过硬,加上大规模的学校工厂提供实践机会,所以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当他们走出校门,迈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很快地适应自己的岗位,迅速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各个工厂和企业的“抢手货”。

 


  参与学校科研的回忆

       我进入学校工厂后,主要在工厂的科研车间里工作。科研车间不仅为学校的科研提供生产场所,也承担了很多上级和其他兄弟单位的科研任务。我们曾经参与过“大401”和“小401”项目,是生产长焦距的侦查相机。由于侦查相机是高精密仪器,所以在研制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很多项实验。我们冬天在漠河零下四十度的极端恶劣条件下进行低温实验,检验相机的快门能否在低温下打开。夏季的时候则是去海南做高温实验,以及海上的夜视、声纳实验。在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实验数据之后,最终研制出了长焦距侦查相机,并投入到部队投入使用。当时在福建沿海的部队就部署了我们研发的相机。这种相机还参与了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为我军的炮兵提供了引导。在战场上立下了三等功。这个项目也获得了兵器部颁发的科技二等奖。

  长焦距侦查相机只是我们众多的科研成果当中的一个,从科研车间走出来的成果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还研制了多光谱合成仪、正弦机、涡轮增压器、天象仪等产品。在各个军工厂和企业,都能看到“理工造”的产品。我们学校工厂为学校的科研成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产平台,让更多成熟的方案成为现实。

  关于未来的思考

        我今年已经快七十岁了,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一直还对学校的工厂保持着关注。我们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都有很好的发展。我以前去各个军工厂或者军事基地,都能看到我们学校的学生。在谈起当年学校工厂的实习经历时,他们都觉得这段经历让他们具备了很强的实践能力,对走上工作岗位时迅速发挥自己所学知识很有益处。很多以前在学校工厂实习过的学生也还会回学校来看看,回忆当年在学校工厂实习的经历,都觉得这段实习经历非常的难忘。

        对于未来,我也有一点我自己的思考。现在学校提倡产学研结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使他们具有了更强的实践能力。我觉得,我们国家现阶段懂理论的人才很多,但是实践型的人才却不是很够。这样一来人才结构就处于一个不太合理的状态。我们学校应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发挥自身的优势,培养更多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让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