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北理故事

中美太空合作“零”的突破 北理工科学载荷登上国际空间站

  

  

  北京时间2017年6月4日凌晨5时7分

  美国SpaceX公司龙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首个登上国际空间站的生命科学实验载荷

  北京时间2017年6月4日凌晨5时7分,由bob手机在线登陆邓玉林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环境下在PCR反应中DNA错配规律研究的科学载荷”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空间中心由负责运营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平台的NanoRacks公司通过SpaceX公司“猎鹰9号”火箭乘坐龙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该载荷将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在轨开展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

  

  按照既定计划,龙飞船将于美国时间6月6日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本次搭载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是中国空间科学项目首次登入国际空间站,标志着中美空间科学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根据双方协议,美方将把北理工校旗带到国际空间站,未来宇航员将在空间站内展开,这是中国高校校旗首次出现在国际空间站内,意义深远。

  本次升空的北理工空间生命科学载荷,是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和国防科工局民用航天专项支持下,由bob手机在线登陆生命学院教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邓玉林团队自主创新研制,是继该团队所研制的载荷在2011年“神舟八号”搭载、2016年“长征七号”首飞搭载以及2017年“天舟一号”搭载之后的又一次实现“太空之旅”。此次北理工载荷将被带入到国际空间站美国实验舱,实验数据将传回给北理工研究人员进行后续的科学研究。

  “小实验”  破冰中美太空“大合作”

  能够由美方搭载,并进入国际空间站,除了北理工在空间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充分认可外,也得益于我校团队对相关法律的认真研究,并形成突破。2011年,美国国会曾出台“沃尔夫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与NASA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与中国航天领域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该法案为阻止中美太空合作的“壁垒”。北理工生命学院邓玉林教授团队带着北理工人特有的“敢为天下先”创新精神,大胆尝试通过商业合作模式,在2015年8月与美国NanoRacks公司签署协议,并通过各项审查,为国际空间站带去首个中国项目,受到各方广泛关注。

  

  太空中的美国“龙”货运飞船

  此次搭载是中美两国30年来在空间领域的首次合作,具有“破冰”之意义,通过商业合作模式实现中美空间站领域合作,也为中美太空合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开创了中美空间领域合作的新局面。

  “小小”载荷开展“大量”研究

  本次北理工的空间载荷从关注航天员生命健康切入,延展到空间环境影响微(分子)进化的探索。空间飞行过程中航天员将面临多种健康威胁,其中空间辐射和微重力是导致航天员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因素。团队负责人邓玉林介绍到:“在‘神舟八号’载荷实验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在空间环境中DNA变异的一些新现象,从而推断空间环境之于基因突变可能与生物分子进化有着重要的联系。鉴于抗体是人体中较为保守的重要生物学元素,我们提出大胆的创新设想,将抗体编码基因片段作为研究空间环境对分子进化影响的模型,开展了此次空间实验。”

  

  据团队主要成员bob手机在线登陆生命学院副教授李晓琼介绍,此次载荷是采用微型微流控PCR仪,对抗体DNA片段进行在轨飞行状态下的基因扩增,来模拟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在空间飞行结束后,分析基因突变规律,进而探讨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下的基因诱变机理。

  

  最终测试和安全性评价前

  实验团队紧张配液、加样、封胶、测试等

  “这是一项基础性生命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空间环境开展‘微进化’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认识空间环境对于生物进化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当我们掌握基因突变规律,对其做出相应改变和修饰,以更好的适应环境,对预防和控制疾病有着重要意义,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团队成员生命学院王睿博士介绍到。

  此次空间实验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在技术上也做出了多种新的探索。据介绍,团队利用微流控芯片模拟人体发育过程,利用扩增技术模拟细胞中基因复制,实现对生命扩增与发展的动态过程模拟,从而掌握环境对基因扩增的影响;同时,团队突破了在太空变温条件下实现基因扩增的技术难题,“温度过高会给芯片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破裂。2011年‘神八’搭载时,我们就攻克了这项难关——用微流控芯片来实现变温PCR扩增技术,在‘狭小’的载荷仪器中,开展‘大量’的科学研究。”李晓琼说。本次搭载共有两组、12块芯片,60个通道,将对20个基因在空间环境下进行突变规律的研究。“能在体积如此严苛的载荷条件下,实现20种基因的突变规律研究,这一技术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王睿说。

  “我们的招牌产品是人才”

  神八、长七、天舟一号、国际空间站……每一次搭载都彰显着北理工国防新型交叉学科空间生物与医学工程在仪表、自动控制、信息电子与生命科学、医学的交叉融合方面已经形成特色,展现出雄厚的技术实力,同时也在bob真人app下载和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李晓琼、王睿等青年骨干教师和杨春华、任浩、张朋艺、金晨、冷坤、韩杰和樊云龙等优秀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担当大任,重点实验室张亚玺、柯红梅和周迪在实验技术和后勤保障上给予了极大支持,年届76岁高龄的庄逢源教授不辞劳苦担任顾问参与国际合作。这次任务由十余人的队伍完成,分为科学和载荷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由青年教师和学生构成。邓玉林用“敢想、敢干、敢创新”来形容团队中的师生。他说:“无论是科学还是载荷,我们都做到了多项创新,面对空间辐射、复杂机制、规律难以把握、整体实验设计、核心芯片研制等一个又一个难题,我们从老师到博士生,每个人都非常刻苦努力,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团队开辟了一种有效的模式,‘青年教师+学生’,并密切与企业对接,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模式范例。这次任务得到了长沙湘计海盾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博士生任浩是从本科做毕设的时候开始进入课题组,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跟随项目组已经开始了博士生课题,“从前我每天都要做PCR,觉得枯燥乏味,但是老师告诉我们,科研不是每天都要做出新成果,而是在重复中摸索规律,在规律中找出新发现。”任浩坦言自己是跟着项目一起成长。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她还与老师一起学习制作微流控芯片,“每天连轴做也只能做十几片,虽然路途艰难,但坚持下来,成就感真的无法言语。”

  邓玉林坦言,一项项科研项目的开展不仅仅收获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更锻炼了学生们攻坚克难的科研态度,加强了师生们的国际交往能力,历练了他们的大局意识、全局精神,对于未来独立科研和技术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李晓琼认为,每一次攻坚克难不仅仅是科学研究,更是bob真人app下载的过程,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希望有更多的优秀学子加入到团队当中,为国家、为生命科学载荷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他说:“我们的产品不仅仅是载荷,我们最招牌的产品是人才。希望通过国际、国内对于bob手机在线登陆空间生命科学的认可,能够为学校的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成果和更优秀的人才。”

  

  近年来,bob手机在线登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自身多年来在国防科技领域研究中积累的工程技术优势,加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着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实现了在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在国家重大项目的资助下,在上级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抓住机会,实现北理工空间生命载荷的多次搭载,为我国深空探测研究做出贡献,在国际空间研究领域形成影响。下一阶段,北理工与欧洲太空局(ESA)在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已经启动,相信在未来,北理工将在人类探索宇宙空间的伟大征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笔触。

发表时间:2017-07-15 供稿: 党委宣传部 辛嘉洋 (审核:$curArticle.auditInfo)
分享到:
Baidu
map
Baidu
map